人民医院正走向“人民币”医院?我有话要说……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9-08-29 11:47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2019年8月19日,我们迎来了第二个中国医师节。

  当晚,我在浏览微信时,朋友圈突然跳出来这样一个动态:今天是第二个医师节,我想对**市人民医院说,我不信赖你们!很多**市民不信赖你们,你们应该反思!到大城市看医生真的挺方便的,千万别让**人民医院的医生折腾你的生命,因为那命是你的!            

  作为医生,我看后不禁大吃一惊,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与全国同庆的节日气氛极不相容。转而一想,也许他正是看中了这个时间节点,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制造影响。当然,我相信其中一定大有原因,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答案来得如此之快。8月20日下午,此人推送了一篇以《“人民币”医院》为题的文章,并附加了“批评也是正能量!”的评语。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随后当地作协副主席立即转发了此文,并附加了这样一段话:**这篇文章写的有点“狠”,但是“狠”客观真实,对这样的“人民币”医院不扎针,伤害的是广大的普通大众!文人的笔不是枪,但这笔下的文字应该有道义!

  大家先来看一下《“人民币”医院》这篇文章的内容,作者通过三个患者故事来批判了医院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人民币”的分量已经超过了“人民”。

  第一个患者是作者的岳母,因胸闷、心跳紊乱来到当地医院的心内科。据作者讲述,就诊的医生年纪不大,没有看一下患者便草草地开了各种检查单。当结果出来后,告知患者去看呼吸科,呼吸科医生态度也很恶劣,将其“踢”回了心内科。心内科医生要求住院,称其有生命危险,并且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便询问开国产药还是进口药。最后作者陪同岳母去了省人民医院,那里的医生称其并无大碍。

  第二个患者是作者朋友的母亲,95岁的高龄,因股关节骨折住院。住院后,骨科医生称其心脏不好,年龄大了,不建议做手术,便将其转到了心内科。据作者讲述,患者一住就是二十多天,一级护理,每天医疗费就是两千多,患者是看骨头的,朋友急了。当要求做手术的时候,骨科医生要求心内科保驾,心内科要麻醉医生的意见,最后相互推诿后,朋友带着母亲去了一家乡下的骨科医院做了手术,并且顺利出院。

  第三个患者是作者的二哥,因肾结石在某医院住了近两个月,结果又复发了,去到南京治疗了三天就回来了。据作者讲述,后来需要拔管,患者便去了原来的医院,被要求住院输液拍片,至少需要三天时间,结果患者去了南京的医院几分钟就处理完了。

  通过三个发生在身边的事,作者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满,并且总结了“人民币”医院的特征:一是不愿意承担一点点医疗风险,稍有疑难就推脱,不钻研业务;二是没病当有病看,培养潜在客源;三是小病当大病看,夸大病情吓唬病人,猛掏病人的钱袋子;四是一次能看好的病,分成几次看,放水养鱼。总之一句话,想方设法提高单个客户(病人)的消费金额,把病人的生命当儿戏。

  文章最后,作者说出了自己的希冀:但愿世上少一些“人民币”医院,多一些“人民”医院!

  当然,这不仅仅是作者所希望的,不仅仅是众多患者所希望的,也是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所希望的,不止是改变患者对医院的态度,也从根本上改变医疗界留给社会大众的“假象”。

  除此之外,笔者还有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信赖不信赖,要看大局!

  信赖不信赖是自己的事,其他人信赖不信赖是其他人的事,你不信赖不代表其他人也不信赖,其他人不信赖当然也不能说你一定不信赖。

  君不见,人民医院门庭若市,加床没完没了,医生没日没夜,慕名而来者摩肩接踵,经常有患者送来锦旗、表扬信,电台、报纸也经常报道感人事迹,这些与文章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截然相反。

  文中作者列举的是自己的所见和经历,应该不会有虚假,但毕竟这些是小概率事件,给其留下了阴影,对其是百分之百的伤害,但他的结论是以偏概全,是不正确的。

  第二,方不方便,你说的不算!

  作者在文中说“到大城市看病真的挺方便的”,这只是他个人的感受,不足为训,读者不要被其误导,否则会吃大亏!

  也许是他这一次运气好,或者是没有明说的有熟人相助,若到大城市、大医院看病如此方便,那国家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吗?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依然呼声如雷,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可谓千难万难。

  第三,“人民币”医院,是一面镜子!

  在欢庆第二个中国医师节的日子里,看到这样一篇与节日气氛极不相容的文章,无论是医生还是医院,都会觉得别扭,不是滋味,甚至猜测作者的动机,对这个作者产生反感的想法。其实完全不必,正如作者评语所说:批评也是正能量!

  医院和医生应该敞开胸怀,认真且深入地正视他所提出的问题,看看是不是正是我们存在的问题,或者就是我们所忽略的问题。

  门庭若市、病房爆满、医生筋疲力尽……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现状,导致医生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顾及每一位患者的就医感受,或者是对患者的任何反应已经麻木,又或者是真的对经济利益看得太重了……

  “人民币”医院是一面镜子,这的确值得当事医院和其他医疗单位反思。医院更应该感谢作者敢于直言、善意批评,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医院管理,不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不过单谈这篇文章,在医师节当日推送是非常扎眼的。我不认为它“狠”客观真实,至少作者的观点我无法苟同,他以这样的形式曝光我不支持,二级以上医院都有投诉热线、有专门的接待部门和接待人员,为什么不去选择投诉的形式,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极端的一棍子打死的“狠”方法?

  于己,可能图一时痛快淋漓,甚是过瘾,但从后果和长远来看,于己和医方都是一个不愉快的经历,甚至是一个过不去的“梗”,这种做法绝对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