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武汉之后的“培训”让我刻骨铭心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0-03-04 11:40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20天前,我是唐山市滦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20天后,我是武汉方舱医院(洪山体育馆)9人护理小组的组长。

  体育馆成为我工作的场所,“全副武装”去工作,这样的职业场景我从来没遇到过,上一次穿上防护服还是2003年非典时期。

  20多天,我和这座城市一样,经历过从不安、焦虑、手足无措到适应、有序、一切向好。我也见证、参与了方舱医院一点一滴的改变。

  凌晨4点,我去医院熟悉呼吸机操作

  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从接到命令到出发不到6个小时。

  2月4日凌晨,我接到院领导电话,让我报送前往武汉支援人选,要求简单又明确:能打硬仗,快速上报。

  作为神经内科护士长,我工作近20多年,又曾在呼吸科工作过,不论是经验还是专业对口方面,我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3点,最终人选确定,我和医院呼吸科护士长王硕入选。

  接下来,我做了三件事情:

  家里的事情:交代儿子高考报名资料;

  科室里的事情:微信里交代了工作安排;

  虽然在呼吸科工作多年,最近几年来到神经内科后难免“手生”,担心去武汉之后影响工作。快速收拾了简单的日用品后,凌晨4点,我来到医院重症监护室熟悉呼吸机操作。

  这一夜,应该很多人都没睡,5点左右医院领导也到了,防护物资、生活用品已经装在行李箱中。

  这一夜,我真正感受到武汉疫情的严重。

  神情凝重的“培训”

  抵达武汉之后的“培训”让我刻骨铭心。

  培训主要围绕医疗、护理、院感防控等内容。以前这样的培训也就是听一听、看一看、了解一下,因为大家真正接触传染病的机会并不多,培训的气氛也很轻松,颇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

  这次的培训却大不一样,大家看起来都神情凝重,讲的人事无巨细,听的人一丝不苟。在模拟演练环节,更没有一丝“走过场”的感觉,大家都想知道哪一步做得不对、有没有问题。

  没人不理解,也没人不接受。大家都清楚,即将要和病毒真正接触,面对传染病,保护好自己有多重要。如果因为粗心大意、业务能力不过关引起感染,这既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团队不责任。

  面对疫情没人不担心,面对培训没人不上心。

  “方舱医院”就是个“小社会”

  起初,对于方舱医院大家都很陌生,患者不知道这是什么医院,作为护士我也不知道。

  经过培训,2月7号 ,我正式进入方舱医院开始工作。

  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问题的确很多,方舱医院才投入使用,我们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患者有情绪,我们工作起来也不是很顺心、顺畅。

  这么多天的运转、磨合之后,方舱医院才真正运转起来。最初的餐饮和药品供应保障问题得到解决,患者提出的一些诸如洗澡、厕所等生活设施也得到提升。

  方舱医院里收治的是轻症患者,700多名患者加上医护人员、管理人员,这里其实就是个封闭空间内的“小社会”,定规则、守秩序至关重要。

  最初发口罩、盒饭的时候,患者一窝蜂上来,医院里没有了秩序,后果可想而知,护理人员承受非常大的压力。

  但,一切都在变好。

  20天后的医院,有了秩序,也有了活力。这里有的患者在跳舞,有的在看书,有人直播聊天,患者参与到医院的管理中,让医院更加井然有序。

  最初患者来到这个地方有担忧和焦虑,现在他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要做什么。

  我们的护理工作其实也和医院一样在变好。

  最初护理排班是6个小时,可是大家身体吃不消,现在改为4个小时,更加的人性和贴合工作实际。

  她们照顾患者 我要照顾她们

  方舱医院收治的都是轻症患者,与重症抢救相比,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生死一线,相关的操作很少。最初我挺遗憾深夜练习呼吸机操作没有派上用场。

  方舱医院的护理工作其实并不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工作量大、事情繁杂。我们要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测量生命体征、发放口服药品、采集标本、正确执行医嘱……除了常见的医疗服务外,还要顾及到生活起居方面,更需要兼顾安抚、缓和情绪。和这些患者交谈中能察觉到,护理人员的每一句话都会引起他们情绪上的变化。

  作为小队长,我的担忧和紧张更多在队员身上。

  我所负责的护理小组有9名成员,需要负责300张床位。虽然工作时长只有4个小时,不过身穿防护服工作,对于队员来说这是不小的挑战,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我清楚地记得,当我们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工作的时候,大家的疑问是:我看不见,怎么去工作。

  比“看不见”更有挑战的是缺氧和难受,防护对于身体的限制导致胸闷、恶心呕吐、头晕等情况。由于防护物资不充裕,在一个“班上”,穿上之后就不能脱掉,进来就不能轻易出去。

  大家都很坚持,不到撑不住不会提前出去透气,我却很担忧。工作中我要密切注意队员的身体状况,出现不适情况要及时发现。

  在医院的护理工作中,特别注重反思和总结,在方舱医院这里的工作同样如此。我们每天有各种表格要填写,回到驻地之后也要反思和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患者。

 

  在武汉,有很多和我一样的护理人员,我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医院,我们战斗在方舱医院。

  武汉不是我们的家,方舱医院也不是患者的家,期待我们都能够早日回家。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