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隐性感染防控是个“小缺口”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0-07-30 16:44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COVID-19隐性感染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以及大众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

  隐性感染,顾名思义,患者感染了病毒,但是没有相关的临床表现。在临床工作中,有一部分感染了COVID-19的患者在出现症状前,存在一段时间没有临床症状,属于疾病的早期阶段。

  如何鉴别与管理COVID-19隐性感染和临床感染前的无症状患者,无论从公共卫生角度还是临床实践指导,都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话题。

  在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2020年会暨第十九届中国呼吸医师论坛(CACP 2020)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瞿介明教授分享了他宝贵的经验与观点,并表示这个话题还处于不断深入研究阶段,是个“小缺口”,但是个“大问题”。

  瞿介明教授主要从COVID-19的现状、不同感染类型、隐性感染的定义及分布、排毒特点、管理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分享了宝贵的观点。

  01 分清潜伏期感染者&隐形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定义为无临床症状,呼吸道等标本病原学阳性或血清特异性IgM呈阳性。

  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隐性感染无症状感染者:自始至终是无症状感染者,即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或血清特异性IgM阳性后,随访观察,始终不发病,即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又称隐性感染者;

  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患者在出现临床症状前的短暂过程。

  区分潜伏期感染者&隐形感染者,很重要的一点是时间观察,观察时间横跨潜伏期和临床症状期。

  瞿介明教授表示:判断无症状感染者是隐性感染者or潜伏期患者,动态观察至关重要!

  02 对于无症状感染者,现阶段的防控存在什么样的难题?

  首先目前研究与报道主要局限于有症状的个体以及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此外,研究发现在无症状的个体体内同样存在SARS-COV-2,因此,疫情暴发的可能原因之一在于无症状患者的扩散。

  基于目前的诊断方法,COVID-19诊断方法主要通过RT-PCR,由于此方法受样本收集、运输以及储存时间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假阴性;现阶段诊断标准难以对无症状感染者进行有效甄别。

  目前缺乏大范围的医学研究,怎样进行有效甄别,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03 COVID-19是否遵循常见传染病的规律?

  对于感染性疾病,瞿介明教授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冰山一角”,他表示我们能发现的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或者隐性感染者可能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大量病例可能藏在看到的“冰山”以下。

  目前,新冠确诊患者中,10%-20%为重型、60%为轻型和普通型、20%为无症状感染者。但是,COVID-19是否遵循常见传染病的规律,即显性感染只是我们能发现的小部分病例?

  瞿介明教授表示:但是尚无直接证据来说明这一点,我们能发现的有临床症状患者或者隐性感染者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04 SARS-CoV-2是否存在隐性感染?

  瞿介明教授表示:目前国内外确实存在SARS-CoV-2隐性感染者!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上海对若干无症状感染者的跟踪随访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无症状感染者中,存在着不同比例的隐性感染者。

  05 SARS-CoV-2隐性感染者在人群中分布如何?

  各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差异较大,但隐性感染者相关数据缺乏。

  瞿介明教授表示:无症状感染者占比可能更大,隐性感染者占比可能较小。武汉全市核酸检测出的300余名无症状感染者中隐性感染者相关数据值得我们期待。

  06 SARS-CoV-2隐性感染者体排出病毒时间?病毒载量如何?

  对于大家关心的,隐性感染者和潜伏期感染者的排毒时间和病毒载量之间是否存在差别?瞿介明教授引用一项研究结果给大家做了解读。

  瞿介明教授表示,在这项研究中,作者发现隐性感染者和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排出病毒时间类似,无统计学差异。

  另外,该研究作者还发现,与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相比,隐性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稍低。

  瞿介明教授表示:隐性感染者是否具有传染性?传染性的强弱是否与病毒载量存在关系?仍需要大规模及深入研究。另外,为什么会出现隐性感染?机体是携带病毒的,但不发生临床症状,机体的免疫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这些问题还未有明确答案。

  Q1:如何筛查SARS-CoV-2隐性感染者?

  对于如何更好地筛查SARS-CoV-2隐性感染者,瞿介明教授表示除了核酸检测以外,抗体检测也是需要的,如IgM、IgA、IgG的检测。对于SARS-CoV-2隐性感染者的筛查,目前推荐RT-PCR核酸检测联合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IgM出现时间早,IgA、IgG相对滞后几天出现,甚至可能滞后一周,瞿介明教授提醒,抗体检测时需要注意抗体出现时间与病程之间的关系。

  Q2:如何管理SARS-CoV-2隐性感染?

  瞿介明教授告诉我们,SARS-CoV-2隐性感染管理是一个难点,无法进行全人群大规模筛查,目前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方案。

  目前的防控措施:对新冠肺炎确诊或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归国或来华人员等重点人员进行集中隔离:观察14天后,隐性感染的无症状感染者自动转阴,潜伏期的无症状感染者逐渐发病,成为确诊病例。

  存在问题:在隔离观察过程中,由于核酸取样问题,核酸检测可能存在假阴性,造成一定的误诊率。

  解决方案:一段时间内多次筛查和监测核酸,需要加快核酸检测试剂的研发力度和操作流程标准化,联合血液抗体检测等其他检测手段。

  Q2:接下来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何早期发现和识别隐性感染者;

  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的研究: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联合核酸检测调查研究,明确隐性感染在人群中的感染比例;

  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性的研究:可从隐性感染无症状感染者和潜伏期无症状感染者两方面着手;也可跟踪观察,比较两类感染者的排毒异同及规律,判断传染性差异;

 

  亟需细化隐性感染者诊断;

  隐性感染者是否需要治疗。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