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让平均就诊时间缩短20分钟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10-29 14:39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写在前面

  以往半夜排队才能挂到的专家号,如今通过手机就可预约;想得到顶级医院大专家的诊疗,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实现“面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医疗模式。

  去年8月,南京全面启动智慧医疗建设。根据计划,将建成市、区两级卫生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区域临检诊断中心、区域心电监测诊断中心及智慧医疗相关专业信息系统。一年过去,这场“智慧医疗”的南京探索究竟效果几何?百姓的就医体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被诟病多年的“看病难”有无因此改善?推进过程中又有哪些待解的难题……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互联网+”下的就诊“新镜头”

  镜头1

  点点手机,提前一周预约各大医院专家号

  每天凌晨三四点,就有很多患者带着小板凳在医院门诊大厅排队;挂号窗口工作人员刚拉开卷帘,人群便呼啦啦涌过去。如今,这样的场景只停留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去医院就医,市民只要提前一周通过手机或医院网站,就可以预约到想看的专家。

  家住高淳的张兴今年9岁,患有小儿斜视,一直在南京儿童医院求诊于眼科专家徐再兴。前几天,张兴又在妈妈的陪同下来该院复查。“前两年来看,每次都是头天晚上住在儿童医院附近,凌晨4点孩子他爸起床到现场排队抢号,有时还不一定能抢到。”张兴妈妈告诉记者,这次就诊,她提前一星期在手机上通过“南京儿医”APP“秒”到了徐再兴的号,就诊当天,早晨7点多从家出发赶到儿童医院河西院区,一路看下来顺顺当当。

  来自儿童医院广州路院区的统计数据则显示,今年7月,共有2.8万名患者通过该院的APP完成预约挂号。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不仅在官方微信、网站、APP上公布所有专家号源,还与南京卫生信息平台共享,患者就诊挂号可“多渠道”进行。以鼓楼医院为例,患者挂号路径多达9种。

  目前,仅12320预约挂号服务平台每天的预约数已从2011年的50多人次上升至8000多人次。“现阶段南京各大医院每天就诊人次约16万,希望在不长的时间内实现每天3万以上人次通过12320完成预约挂号。”南京卫生信息中心主任殷伟东说。

  镜头2

  远隔千里,患者可轻松“面对面”问诊

  搭上“互联网+”,患者享受的便捷服务远不止挂号。

  8月2日,来自新疆伊宁的吐尔思娜衣·买苏木阿吉正式康复出院。

  吐尔思娜衣·买苏木阿吉今年49岁,6个月前出现胸部以下躯体疼痛,逐渐发展到不能行走。4个月前,患者到乌鲁木齐一家医院就诊,检查显示为颈髓占位,需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非常大。后又转至伊宁市人民医院,该院医生评估后也不敢下手。怎么办?伊宁市人民医院向鼓楼医院发出远程会诊支持。

  “从磁共振结果来看,占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可以转至我们医院进行手术。”在鼓楼医院会诊中心,该院神经外科韦永祥副主任医师经过详细问诊后给出了上述建议。

  吐尔思娜衣·买苏木阿吉随即出发赶至南京。前不久,在鼓楼医院成功实施了髓内占位肿瘤的切除术。

  鼓楼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刘志坚介绍,南京市暨鼓楼医院远程医学会诊中心去年1月7日正式启用,通过该平台可开展远程医学会诊、远程手术示教等多种服务。截至目前,已为新疆伊宁市患者开展远程会诊60余例。作为南京市远程会诊中心,其也已完成与高淳、溧水人民医院、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院的远程终端对接。“未来不仅完成所有三级医院的远程会诊终端对接,还将对所有社区医院开放。”南京卫生信息中心副主任陈平介绍。

  镜头3

  基层就诊,三级医院专家“读图看片”

  今年69岁的张桂成家住板桥,患有严重的冠心病和糖尿病。前年在市第一医院完成心脏搭桥手术,之后定期到医院复查。“离家很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法做心电监测。”张桂成说,以前他都是让儿子请半天假开车带他去医院。但今年以来未再这样“折腾”,“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可以做心电监测了,报告还可以由省人民医院的专家来读。”老人开心地告诉记者。

  雨花台区卫计局副局长刘文江介绍,去年5月,该区正式启动区域心电中心建设,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上马”心电监测设备,“因基层人才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读图的就一两名医生,社区服务站则是一个没有,这导致了心电监测设备的‘姗姗来迟’。”刘文江说,区域心电中心建成后,区域内所有心电图报告实现了雨花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和省人民医院三者间的对接,“社区医生读不懂的心电报告可请求雨花医院专家支援,雨花医院读不了的还可上传至省人民医院心电中心。”刘文江告诉记者,心电中心运行一年来,全区完成的心电监测报告量同比翻了12倍,“心电报告见识多了,基层医生的‘读图’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如今,雨花台区又在与鼓楼医院对接建设区域影像中心,“以后遇到读不懂的CT片就可向鼓楼医院专家求助了。”刘文江说。

  镜头4

  线上缴费,平均就诊时间 少了20.2分钟

  挂号缴费,医生开了检查单缴费,拿药再缴费……南京454医院副院长冯卫忠曾经“跟踪”一个病人的看病过程:先后5次排队缴费,一次缴费至少10分钟,5次就是50分钟。“一直以来被诟病的“看病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就诊程序的诸多梗阻没有打通。”冯卫忠说,去年1月,该院成功上线患者移动服务平台,挂号、候诊、缴费、报告取阅等都在线上完成,“重复最多的缴费环节,现在可在医生诊室内通过手机完成,若是自费患者,进入医院至最后离开均不用到窗口缴费。”冯卫忠告诉记者,移动服务平台上线后,该院对患者在医院逗留的时间进行跟踪测算,门诊高峰时期患者运用移动服务平台,平均在院逗留时间少了20.2分钟。

  目前,儿童医院、胸科医院在互联网医院建设过程中,均已完成诊间缴费功能的置入。

  前行中的“阻力”

  新项目收费标准缺乏, 不少信息化设备成“摆设”

  “智慧医疗的推进建设,好比给基层医疗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刘文江甚是期待引入更多的智慧项目,让基层真正承担起守门员的角色,但他觉得“持续推进”还需迈过多道槛,“目前远程心电报告、X光片的读取,并没有收费标准,雨花医院作为雨花区域龙头,很多工作都是在发挥‘大哥’带‘小弟’的义务作用,而求助省人民医院、鼓楼医院专家,一两次免费可以,再多也不好意思。”

  “没有收费标准确实阻碍了智慧平台发挥作用。”邹晓平告诉记者,该院远程会诊中心投用一年多以来,60多例远程会诊都是对接西藏和新疆“对口支援”地区,在南京地区尚没有发挥效用,“专家参与远程会诊,付出劳动就应该有相应报酬。”邹晓平说,智慧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是各地都面临的一个难题,但已有多省破题解决,南京也一直在调研。

  中老年患者居多+传统习惯, 信息化运用率尚低

  点点手机就可完成预约挂号乃至诊间付费,这理应受到患者欢迎。事实上,这方面的信息化运用率并不高。

  来自南京儿童医院的信息显示,“南京儿医”APP去年9月正式上线,目前注册用户179307人次,至今年6月份使用APP挂号总人次162109人,仅占同期总挂号人次的8%。

  南京鼓楼医院副院长邹晓平告诉记者,目前该院日均门诊量约1.2万人次,但通过手机APP、门诊自助机、网上预约等途径完成挂号的只有30%。

  “平台上线一年半,通过手机预约挂号就诊的不到就诊总人次的15%。”冯卫忠觉得,这样的“收获”与“付出”远不成正比,有时甚至怀疑这是不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利用率不高,一方面,就诊患者中更多是中老年人,对于智能化手段的运用不熟悉;另一方面,是‘根深蒂固’多年的就医理念尚未适应数字化医院的新浪潮。”但冯卫忠坚持认为,“数字化”是大趋势,必须努力向前推进。

  “医保在线支付”未打通, “智慧”还跛着一只脚

  “如果患者通过网络预约挂号后能完成在线支付,有利于医院确定患者精确的就诊时间,从而进一步缩短患者就医时间。”陈平告诉记者,目前,医保部门对于医保支付接入移动支付平台顾虑较多,认为这样“没人监管”易造成医保被冒用,“医保在线支付功能不打通,让很多智慧医疗项目无法向前推进。”陈平介绍,目前医保病人在网上完成专家号的预约后因没法通过医保支付,在就诊当天还需提前不少时间到门诊窗口取号,医院就诊系统再根据取号顺序确定患者就诊顺序。

  “说白了,目前的网络预约挂号仅是让患者有了看专家的资格,设想中的便利还远远没有达到。”邹晓平说。

  “因没有完成在线支付,患者没有付出相应费用,对于预约到的号源有时也显得‘很不珍惜’,想看的挂不到号,挂到号的又没去看,门诊上因此引发的矛盾很多。”陈平告诉记者,目前不少医院为避免这一现象,将更多号源留在了挂号窗口,“这其实是一种倒退。”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深圳已经率先破局,市民只需通过微信绑定社保金融卡,在指定医院通过微信支付即可完成医保缴费,“期待南京也早日实现。”陈平表示,目前各大医院移动支付系统已经开始做好相关准备,儿童医院河西院区正在上马的新系统就“预置”了这一功能。

  专家

  出台政策标准, 让智慧医疗持续发展

  “互联网+医疗方便了患者就诊,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更多薄弱地区覆盖,能有效实现卫生资源利用的公平性。但要想向更高领域迈进,还需相关政策及时跟上。”南京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顾海教授表示,如果没有收费等配套政策出台,一味以公益面目出现的智慧医疗,难以持续发展。

  “没有政策发展不了,没有标准也发展不了。”顾海认为,智慧医疗产业正进入“绽放期”,正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发挥好监督和规范作用,“哪些机构、哪些疾病、哪些专家可以进行远程医疗,远程医疗过程中发生医疗纠纷怎么处理等,都必须有相应的规范与标准。”

  “目前大多还停留在挂号等表象,移动医疗尚未触及看病的本质,患者是需要看好病,但现在的智慧医疗主要是‘好看病’。”一位业内专家表示。

  而在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看来,远程会诊等技术都只是临时补充手段,不能替代传统面对面的诊治,“应该说,智慧医疗的更多优势在于健康管理,而不是临床施治。”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