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困局”需靠政府发力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9-02-12 15:42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谈及医改时指出,这一轮医改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最为深刻的一次。我们首次确立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如今,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各种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处于“全面攻坚”阶段。我们有个强烈感受: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注重宏观指导、加强末端治理,是推进医改的战略性举措。

  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虽说,近三年中国城乡基本医保制度建设成就斐然,但要看到在三种医保之间保障水平还有近10倍的差异,资金筹集总量偏低,抗风险能力还比较弱,个人的平均医疗负担仍在30%以上,而且近年住院与门诊费用仍在增长,影响患者的受益程度。

  医改成功与否,最有发言权的当属老百姓。就拿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来说,这项旨在保障群众“用得起药”且“用得上药”的医改基本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乱象让人心忧。除基本药物断货外,此前2000%利润率“畸价药”事件以及心脏手术必须药鱼精蛋白、乙型血友病“救命药”“九因子”缺货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基本药物在目录设置、招标采购等方面的“短腿”。

  “新医改不成功”这样的判断,无疑给市场化改革的取向敲响警钟。如今,新医改成效并不被公众看好。一方面,新医改在目标设定时低估了医改中的难度,时间设置上过于轻率,新医改方案的诞生就经历了3年的酝酿和争议,这样一个妥协的产物要在3年期限内顺利完成,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虽说新医改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但体制痼疾仍难以逾越。目前公立医院占我国医疗资源总量的85%以上,这些医疗机构都需要地方财政支持,但在地方财政日益紧张的今天,地方很难对所有公立医疗机构都实现充分、完善的财政保障。

 

  医改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但有些事情确实需要反思。为什么医改过程中会出现这么多有悖于百姓初衷的“偏差”这主要与近年来那种“市场万能”的思潮作崇有关。有些人自认为,只要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校正、调节,一切计划经济带来的症结就会迎刃而解。但这样的愿望往往适得其反。譬如,医改前,人们曾期望于通过医改解决“以药养医”、“大处方”等计划经济遗留下的弊端,可事实怎么样呢?尽管医改已经进行数年,此类现象不仅没有得到很好地根治,甚至愈演愈烈。可见,市场不是万能的。

  与其它消费领域不同的是,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产品服务的性质,提供这样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只能由掌握国家公共资源支配权的政府来扮演,而其它趋利性的市场主体是根本承担不了这样角色的。可以说,只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医疗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切实承担起全体公民基本医疗保障的职责,靠“有形之手”的作用,才有可能走出“新医改困局”。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