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已有9家药企折戟科创板...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1-07-28 15:44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7月20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委2021年第48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和药物”)暂缓审议。

关于暂缓审议,主要是科创板上市委对海和药物的研发能力、核心产品国内外开发策略、注册路径及预计时间表等,还有公司董事长丁健受让海和有限股权进而成为其实际控制人的过程及所获收益等存有疑问。

股权转让谜团重重、研发能力不足?

资料显示,海和药物由药物所与张江科投于2011年3月合资设立,原本属国有性质企业,在经历多次的股权转让后,变成了一家私人控股企业。

2016年7月,药物所通过公开挂牌方式对外转让所持海和药物股权,其持有海和药物的19.51%的股权被以1.6元/注册资本,总价8018.9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绿谷集团,从而不再持有该公司股权。

同年8月,绿谷集团又将其所持海和药物股份全部作为违约补偿转让,给当时的海和药物的大股东——西藏南江投资有限公司。在得到股权后,西藏南江决定对丁健进行总计不少于55%但不超过60%的股权激励,将40%股权作价1元一次性转让给丁健,其中19.5122%股权来源于绿谷集团,20.4878%来源于西藏南江。另外,还有16.48%的股权以期权形式给予丁健。

丁健的履历显示,1992年~1994年在药物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2013年,历任药物所药理一室课题组长、副所长、所长;2011年3月至今,担任海和药物的董事长。值得关注的是,在上述股权转让完成不到1年时间后,2017年,海和药物曾借款4500万元给绿谷集团的子公司绿谷制药。丁健曾担任绿谷制药副董事长到2020年3月。

2018年6月,丁健又以0.99元/注册资本从西藏南江受让取得海和药物15.48%的股权,转让价格总计5359.7万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药物所与绿谷集团的交易。丁健仅花了5359.7万元便取得了海和药物的绝对控制权,海和药物也成为了私人企业。同年10月,丁健进行股权转让套现,将其持有海和药物55.48%的股权转让给香港海和,转让价格为人民币1.94亿元等值美元现汇。

本来已经套现退出的丁健,在2020年6月又重回海和药物,香港海和将其持有的41.86%股权又转让给丁健......

如今,股权转让等也成为科创板上市委员会暂缓其IPO审议的原因之一。海和药物需要说明,药物所转让所持海和有限股权履行的决策和审批备案程序,丁健是否参与药物所转让所持海和有限股权的决策程序,是否符合国有股权转让的有关规定;对照丁健受让海和有限股权进而成为其实际控制人的过程及所获收益,说明药物所转让海和有限股权是否作价公允,是否存在转让价值被严重低估并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形。

海和药物主营业务为抗肿瘤创新药发现、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此次科创板上市,海和药物认为公司适用并符合第(五)项规定的上市标准。但是,海和药物当前尚未有产品实现上市销售,核心产品也主要为授权引进或者合作研发,这一点也是上市委质疑的地方。

据悉,海和药物正在研发的药物中,RMX3001(口服紫杉醇,系韩国引进产品);ON101乳膏(治疗糖尿病患者中足部溃疡,合作开发产品)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且公司未来并不持有RMX3001、ON101的上市许可证书,但享有商业化权益;德立替尼(国外引进产品);谷美替尼处于II期注册临床试验阶段,其余均在临床前及临床研究阶段。

海和药物也表示,现阶段在抗肿瘤领域重点推进的8款化合物中,AL3810项目中,药物所系授权方之一,SCC244、CYH33、HH2710、HH2853及HH30134项目中,药物所均为合作方。

新药研发烧钱不断,海和药物亟需“回血”

海和药物近3年的财报显示,2018年~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75万元、1537.91万元和0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8亿元、-3亿元、-7.09亿元,归母净利润累计亏损达14.37亿元。

在报告期内,海和药物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7亿元、3.03亿元和4.8亿元;管理费用分别为1.45亿、0.27亿元和1.66亿元。可以看到,其资金主要用在研发和管理方面。

几年的投入,海和药物的业务运营已经消耗了大量资金。“烧钱”的海和药物,在2019年、2020年分别完成由华盖资本领投的1.466亿美元融资和由华平投资领投的12亿元B轮融资。

此次科创板IPO,海和药物拟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2.21亿股,占本次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拟募集资金31.50亿元,其中16.93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6.57亿元用于“泰州生产基地建设项目”、8.00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若此次科创板IPO不顺利,后续也没有资金进入,恐怕海和药物将不得不被迫削减或取消在研项目或推迟在研药品研发和商业化进度,对其业务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即便是海和药物能够向科创板上市委员会解释说明上述问题,在上市后,海和药物也存在触及终止上市标准。例如,若海和药物自上市之日起第4个完整会计年度触发《科创板上市规则》第12.4.2条的财务状况,即经审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或经审计的净资产为负,则可能导致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此外,若上市后海和药物的主要产品研发失败或者未能取得药品上市批准,且无其他业务或者产品符合《科创板上市规则》第2.1.2条第五项规定要求,则亦可能导致触发退市条件。

2019年,科创板正式对尚未盈利的创新药企敞开怀抱。此前上市的药企或多或少也有一款上市的产品或是即将上市的产品,新药研发不易,对比之下,海和药物的问题显然比“前辈”们要多得多。

2021年科创板暂缓审议、终止上市医药企业

今年拟“登科”被暂停审议的医药相关企业,海和药物并非第一家。

2021年1月4日,广东百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申请也暂缓审议,不过该公司在3月4日已顺利过会;2021年3月22日,苏州晶云药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暂缓审议,上市委也是要求该公司结合自身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与竞争优势,说明自身有关科创属性的信息披露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目前晶云药物未更新状态。

尽管,资本市场对创新药业敞开怀抱,但上市之路也并非那么好走。据新浪医药统计,今年截至目前已有9家医药相关企业折戟。

如果一切比较顺利,科创板IPO需要“过五关”,从受理开始计算,需要经过问询、上市委会议、提交注册、注册生效。其中,是否通过上市委会议是比较关键的一环。

在折戟的医药企业当中,包含有6家制药企业、1家专用设备制造企业、1家专业技术服务企业、1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有7家企业已问询,仅有1家企业是过会后终止。

这当中,瑞博生物IPO终止之前被问询的理由与海和药物有类似之处。主要被质疑的原因包括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害国有股东合法权益,发行人核心技术为转让而来、研发能力不足等。

值得关注的是,瑞博生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产品中,SR061(II/III 期)、SR062(II期)、SR063 (IIa期)为授权引进项目,自研项目中除了SR016 处于IND申请阶段,其余多个项目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业内人士分析称,是不是监管层不喜欢“License in”为主的项目。

此外,奥普生物被否的原因或是受疫情影响,主营业务收入下降。2018年~ 2020年度预计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满足20%的要求;珈创生物被质疑“科创含量”不足;天广实仅有一款产品MIL60提交NDA申请,且竞品比较多,其它产品情况仍处于临床前或临床阶段;尚沃医疗被发现经营业绩与此前披露的预测数据存在重大差异后,未主动、及时向交易所报告,经监管督促后才出具专项说明,履行信息披露职责不到位......

AI企业代表依图科技的IPO之路也比较波折。2020年11月获受理,12月进入问询阶段,在此后半年多里,依图科技IPO因为不同原因两度中止。

令人咋舌的是依图科技的财报,近3年半时间实现归属净利润累计亏损超72亿元。在IPO前,依图科技已先后通过15次融资实现了估值超100亿元。依图科技此次申请科创板上市,预计募资75亿元,测算估值为500亿元左右。业内人士揣测,监管层似乎并不认同依图科技通过融资提高的估值及其经营能力的持续性。毕竟,AI公司尚未寻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

综合上述企业终止的原因不难发现,对于拟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监管层比较注重企业的科创属性、环保、内控制度、核心技术等,其中核心技术,还有持续经营的能力可能更为关注,被否的企业这类问题都比较突出。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