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影像天花板,能否挑战“GPS”三巨头地位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1-24 15:35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民众健康意识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持续增加,国内市场对高品质医学影像的需求快速增长。但包括CT机在内的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尤其是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长期被“GPS”(GE医疗、飞利浦医疗、西门子医疗)三巨头垄断。

随着国家对医学影像设备的重视,持续出台鼓励政策,医学影像设备领域也迎来了国产替代潮。联影医疗就是一家生产影像诊断和治疗全过程高端医疗产品,并提供创新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医疗设备企业。

近日,联影医疗科创板首发上市申请获得受理,拟募资124.8亿元,用于下一代产品研发、营销服务网络构建、补充流动性资金等用途。

2011年成立的联影医疗,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迅速成长为行业的龙头,被称为国产医学影像设备领域的“天花板”。A股上市后的联影医疗下一个目标,就是挑战“GPS”的统治地位。

疫情之下迅速崛起

根据招股书,联影医疗的产品包括磁共振成像系统(MR)、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 射线成像系统(XR)、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以及生命科学仪器。

截止2021年底,已向市场推出70余款产品,其中不乏多款“行业首款”,包括:行业首款具有4D全身动态扫描功能的PET/CT产品;行业首款75cm孔径的3.0TMR产品;行业首款诊断级CT引导的一体化放疗加速器等。

▲uEXPLORER首次实现4D全景成像 来源:公司官网

然而,联影医疗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2018-2019年,营收分别为20.3亿元、29.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6亿元、-7.35亿元,亏损大幅增加。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联影医疗针对抗疫需求开展紧急研发并快速实现定制化方舱CT的量产,同时由于XR、CT是诊断新冠病毒的重要设备,XR、CT设备销量暴增,其中2020年CT销量1277台,增长107.98%,XR销量1669台,增长121.94%。

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联影医疗实现营收分别为57.6亿元、30.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03亿元、6.47亿元,扭亏为盈。

与此同时,终端用户市场存量也逐步提高,维保业务收入亦随之提高,2018-2021年6月,分别为6026.6万元、1.65亿元、2.84亿元及 2.03亿元,前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17.00%。

▲联影医疗业务构成 来源:招股书

以2020年度国内新增台数口径,联影医疗MR、CT、PET/CT、PET/MR及DR在国内新增市场占有率均排名第一。

此外,由于海外疫情的持续扩散,联影医疗向乌克兰、泰国、日本、美国等近30个国家及地区紧急驰援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及专家团队,2020年实现境外收入2.4亿元,同比增长142.7%。

业绩暴增的同时,联影医疗的估值也实现暴涨。根据2019年12月的股权转让对价,联影医疗的估值为333.33亿元,2年后,最新招股书显示,联影医疗拟发行估值为1041亿元,估值增长212.3%

新冠疫情带来影像诊断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增加,联影医疗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迅速扩张产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快速抢占份额,有了与“GPS”三巨头一较高下的资本。

然而,随着疫苗的普及,疫情终将得以控制,尤其是新冠重症患者的减少,市场对新冠诊断设备的需求减少,必然导致医学影像设备销量下降,联影医疗业绩也无法继续保持如此高速的增长,寻找下一个增长点是联影医疗必须直面的问题。

国产替代步伐加快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对于医疗检查需求的提升、分级诊疗政策下基层医疗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加大、以及鼓励社会办医环境下民营医院数量的快速提升,医学影像设备迎来较大的发展机会。

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在市场需求及政策红利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将持续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已达到537亿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接近1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7.3%。

▲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 来源:招股书

其中,CT机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64.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7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1.8%,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290.5亿元。

然而,中国医疗影像设备市场规模虽大,但却长期被“GPS”统治,尤其在高端PET/CT、MR和CT等产品市场,进口品牌曾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在带量采购、鼓励创新、鼓励国产替代等有利政策的驱动下,联影医疗逐渐突破技术壁垒,不断提升其在医学影像设备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产品结构从中低端向高端甚至超高端升级。

其中,在MR系统领域,联影医疗1.5T场强的产品已较为成熟,目前正逐步向3.0T升级,成功研发出国产首款3.0TMR,成为少数掌握 3.0T及以上高场人体超导磁体核心技术的企业。2020年,联影医疗在1.5TMR设备、超导MR设备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在3.0T及以上MR市场占有率也已达到17.1%,排名在“GPS”之后。

▲中国MR市场竞争格局 来源:招股书

在CT产品领域,目前行业领先厂商可实现16排到320排等CT产品的覆盖,而国内厂家产品则以64排以下CT产品为主。联影医疗基于宽体探测器技术开发了320排CT产品,该产品机架旋转速度已达行业领先水平(0.25s/圈),可进行单心动周期的自由心率心脏成像。2020年新增64排及以上CT市场占有率达14%,排名在“GPS”之后。

虽然进口厂家凭借其过去多年塑造的品牌优势、渠道优势和技术优势,仍然处于市场领先地位,但国产品牌替代趋势愈发明显,进口品牌的市场份额已呈现下降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国产化的过程中,需着重提高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率。联影医疗虽已是国内老大,并在各个领域向“GPS”发起挑战,但在其供应商中,跨国巨头飞利浦、万睿视、艾迈斯长期占据前五的位置,供应的零部件包括X射线球管、芯片等。

一旦跨国巨头中断供应或提高零部件价格,都将对联影医疗造成负面影响。此外,中美贸易摩擦也曾将X射线管组件、超导线、闪烁晶体等零部件列入加征关税清单,导致采购成本提高,利润下降。

医学影像设备国产化是国家政策也是大势所趋,联影医疗享有行业高速增长以及进口替代的双重红利。与此同时,加强对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做到关键零部件不被“卡脖子”,提高核心竞争力,未来高端产品替代和针对下沉市场的经济型设备将成为联影医疗的主要增长点。

全面布局研发创新

高端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创新密集型的多学科交叉行业,在技术升级迭代的背景下,联影医疗需要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并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场景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才能保持技术优势和竞争力,拥有与“GPS”三巨头一较高下的资本。

招股书显示,2018-2021年6月,联影医疗研发费用分别为5.5亿元、5.8亿元、7.6亿元及4.5亿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27.1%、19.42、13.12%及14.75%,研发费用率远超同行可比公司。

▲研发费用对比 来源:招股书

除此之外,联影医疗组建了近2000名研发人员的研发团队,占公司员工总数比例超过35%;公司超过1700人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超过350人具备海外教育背景或工作经历。

联影医疗还通过高薪及股权激励政策,在全球范围内招揽高端人才,其中不少都是出自国际巨头西门子、飞利浦等。联影医疗10名核心技术人员中,有4名曾任职于西门子,2人曾任职于飞利浦。甚至在2018年还请来竞争对手西门子医疗原CEO Hermann Requardt担任资深科学顾问。

▲联影资深科学顾问:Hermann Requardt

来源:搜狐

为强化自身竞争力,筑牢护城河,联影医疗将专利挖掘机制贯穿技术研发的全生命周期,专利申请广泛覆盖全线产品,同时,针对未来有可能实施的技术提前规划并加以专利保护以抢占先机。截止2021年6月,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超过1500项,其中境内发明专利超过1100项,海外发明专利超过380项,形成攻守兼备的知识产权布局。

在创新方向上,联影医疗以前瞻研究、市场动向为导向,持续推进技术升级和新产品开发,牵头承担近40项国家级及省级研发项目,包括近20项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目前在MR、CT、XR、MI等7大领域有20个产品处于研发阶段,为公司未来产品更新迭代以及持续盈利能力提供创新动力。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想要从根本上超越国际老牌巨头,实现国产替代,甚至走出国门,与国际巨头在全球市场上竞争,就需要在技术创新上发力,在技术上弯道超车。联影医疗自创立以来,就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无论在研发投入、人才战略、专利布局还是新技术研发方面都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

小结

鼓励“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是十四五规划的内容之一,联影医疗作为国产医学影响设备的“龙头”,抓住新冠疫情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实现国产替代。

未来,联影医疗如能持续加强研发实力,通过自主研发和产品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未尝不可在境外市场对“GPS”发起挑战。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