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上老人,正常血糖是多少?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0-06-23 12:06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产生的激素,可帮助食物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为机体提供能量。但在某些情况下,身体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者无法充分利用胰岛素,导致葡萄糖“滞留”在血液中,没有到达细胞。

随着时间的流逝,血液中的血糖过多,从而产生一系列糖尿病症状。​

糖尿病在中国相当普遍,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在世界排名第一。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20岁以上的人患糖尿病的比例占大概10%,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更是在15%以上。糖尿病更多地出现在老年人群体中,其患病率是4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的2至4倍。

一、老年人的正常血糖值是多少?

在以前,为了强化患者对血糖的控制,人们提出了糖尿病的一些绝对数值,比如糖化血红蛋(HbA1c)要小于6.5%。

不过,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加深,医学界逐步认识到,能够改善临床结局的关键不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追求一个绝对数值,而是“因材施教”,不同情况的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一个不同的适宜范围。

于是,人们提出了个性化控制目标,这个个性化目标是根据糖尿病病人的治疗风险、承受治疗的能力、获益程度、预期寿命、医疗条件等因素而制定的血糖控制目标。

2013年,中国老年医学会根据中国糖尿病病人的特点,发布了《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其中就不同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需求,给出了不同的血糖控制的个性化建议。

  • 对于确诊糖尿病不久,年纪相对低,预期寿命≥10年,且没有并发症,降血糖治疗不会导致体重增加和低血糖,无须降血糖药物或者只用一种非胰岛素促泌剂,治疗依从性良好的病人,应以HbA1c小于6.5%为控血糖目标
  • 对于预期寿命≥10年,患有较轻并发症,有一定的低血糖风险,胰岛素治疗为主或者使用过胰岛素促泌剂的1型和2型糖尿病病人,应以HbA1c小于7.5%为控血糖目标。

  • 对于预期寿命≥5年,有中等程度并发症,有一定的低血糖风险,多次注射胰岛素,或者使用胰岛素促泌剂的老年糖尿病病人,应以HbA1c小于8%为控血糖目标。

二、测血糖,避开6点,结果才准确!

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检查血糖数值,以观察自己的血糖变化,以及所用药物和措施是否有效。不过,测血糖看来简单,但不注意一些细节的话就很容易带来不便和差错。

1、买了不适合的血糖仪

糖尿病病人在选择血糖仪的时候,要方便自己的生活。对于忙碌的年轻人来说,小巧、容易携带的血糖仪更为实用。对年老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选择读数显示大的血糖仪。

2. 在错误的时间测血糖

测血糖分为空腹测量和餐后测量两种,但时间把握不好,就容易不准确。比如早上空腹时间过长或过短,或饭后太快测量等等,都会使数值不准确。

3. 测血糖之间没洗手

手上沾有食物或糖,血糖读数就会受到影响。不过测血糖之前,不能用抗菌洗手液或者酒精来洗手,只需要用清水和肥皂洗手。用血糖仪之前,还要保证手的干燥。

4. 没有定时测血糖的习惯

血糖随时会变动,管理血糖要定时观察,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如果怕忘记,最好设定闹钟提醒自己。

5. 测指尖血

指尖中间部位对痛觉很敏感,在这里采血会很痛,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在指尖的侧面采血。此外,每次测血糖都应换手指,以免相同位置刺伤次数过多,形成硬皮。

6. 没有保证体内水分充足

脱水的时候测血糖,读数会不准确,怀疑脱水引起读数不准确,应多喝水。

三、中老年人的“稳定血糖”饮食原则

原则一:控制好三大营养的比例

在总热量得到控制的前提下,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这三大营养物质应维持适合的比例。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应占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25~35%,脂肪占10~15%。

原则二: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A

糖尿病病人容易出现白内障、视网膜炎、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多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A,对预防和治疗这些并发症有正面作用。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有奶制品、蛋黄、动物肝脏等,水果蔬菜则含有比较丰富的维生素C。

原则三:限制坚果类食物

杏仁、瓜子、核桃、榛子等坚果类食物里,油的成分占了约50%,且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过量食用,可提升血糖,且容易发胖。糖尿病患者可少量食用。

原则四:吃水果要注意

水果含有果糖,吃水果容易提升血糖数值。为了获得吃水果的好处,控制吃水果的坏处,应在两餐之间血糖最低时吃。吃完水果后的半个至1小时测一下血糖。水果尽量选择果糖少的,且一次不要吃太多。

原则五:补充膳食纤维和豆类

膳食纤维有较强的吸水性,可以延长食物在胃肠道的时间,从而降低血糖,优化糖耐量,防止糖尿病合并高血脂与冠心病建议中老年人每日摄入不少于15克的膳食纤维

另外,糖尿病患者可多用豆类食品代替大米或者面食等,因为豆类含有更多纤维和蛋白,且升糖指数更低,更有利于血糖控制

控制血糖并不容易,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家中有长者患有糖尿病,应给予更多关注。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