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中国》中理解社会与文化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9-12-09 11:21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从《乡土中国》中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他经历了江村调研和后来在中国各地进行的诸多田野调查研究之后,对理解和促进中国发展所提供的一些思想和智慧的总结。
一、感知“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在开篇就提到了,“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乡土中国》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他注意到了世界文化和中国乡土生活之间交错影响下产生的一些思想,同时他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期许,也是对中国未来的一种展望。
现将从书中感知到的关于“乡土中国”的几点感悟列举如下:
其一,《乡土中国》让我看到了“活生生的”中国农村和农民。我尤其喜欢费先生在第一章《乡土本色》中对农民的描写。在写到农村中的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时,他认为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然而,当农村中的人口达到一定程度的饱和时,农民的收入会受到“人多地方”等土地问题的影响。这时,一部分人将主动或是被动地离开故土,出外发展。关于这部分出外的“游子”,费先生如是写道,“一块地上经过几代人的繁殖,人口容易饱和,过剩的人只能宣泄出外,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象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这些“种子”,有的在别处生根发芽了,有的成了“找不着地的‘孤魂’以及给狗吃的路毙尸体”。费先生将出外的人比做种子,故地是他们的根,在外地打拼的成果如何决定他们的命运,将中国基层看得很透彻,比喻恰到好处,让我更能理解他们的人生及处境。
其二,“乡土社会”的地方性限制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人们在“乡土社会”中生活,他们面对的大部分是熟人,每天重复着基本一样的生活。例如,书中写到农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遇到陌生人,周围的社会是“熟悉的社会”。这一点描写得十分真实,地方性限制的优缺点值得我们进行研究,这对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农村孩子的成长有启发意义。其实不只是农村的孩子,如果你不去接触新鲜的人、事、物,不去突破所生活的社区的地方性限制,那么就只会生活在自己的舒适区,视野也会越来越窄。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的今天,“走出去”看看世界对人们来说是多么重要。当然,在走出舒适区的同时,人们必须坚守纯粹的初心。
其三,在现代化进程下,中国乡土社会中存在现代法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这种“权力私用”现象在现代中国社会里屡见不鲜,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小城市表现得好像更为恶劣。如今,在法治中国建设下,法律和法庭“下乡”已经成为中国实现法治化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现代法律制度与中国乡土社会中的既定秩序(即书中所称的“差序各级”)也会出现矛盾。这样看来,我们虽然学习了西方现代国家体系中的法律制度,但是中国法律直至今天仍然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发挥约束作用。再加之,像“水纹”一般的传统关系网观念在大多数人心中根深蒂固,故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和“和事佬”(或者像书中一样称为“长老”)这种角色的存在,甚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作用。这在目前的确是作为一种客观现象而存在。中国社会传统关系网的主观性作用也是一时间难以改变的。所以,中国法治社会的发展还有很长、很艰难的一段路要走。
二、关于中国社会的延伸性思考
我们想要理解今天的中国社会,就必须去了解中国基层的社区和民众。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是《乡土中国》中作者所说的中国基层。
为了进一步理解具体的中国农村,我阅读了费孝通先生的另一本代表作——《江村经济》。在《江村经济》一书中,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传统农村基本面貌的描写,对今天推动中国新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仍然有较大裨益。目前,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解决农村存在的问题,在振兴乡村中显得格外重要。在现代的农村中,国家和农民不断地进行改革,农民的生活条件会有一定的改善,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的问题。农村的问题永远是如何让农民过得更好,这是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仍然需要明确的问题,为了现代化的发展去牺牲农民的利益是不可取的。
人类的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今天的中国也在逐步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梦想。但是,中国乃至今天的世界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地脱离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乡土”特性。其具体表现在,因为传统文化长期根植于人民心中,所以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滞后性”给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造成了阻碍,以至于农村与城市发展总是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所以,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包括对农村的偏见等,仍然是平衡农村与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费孝通先生通过描述和总结“乡土社会”的特色以反映农村为基层的“乡土中国”,将“乡土社会”解释得真实而透彻,同时还影射出了中国社会存在的许多诟病。例如,书中有关农民、男女关系、家庭观念、法治人治与礼治等方面的讨论都让人产生诸多思考。这样的研究著作不仅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的里程碑式著作,而且对推动中国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