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出现心理罢工如何调节?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9-06-12 15:21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心理罢工,想必大家对此或多或少的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对于上班一族来说,心理罢工是指员工对个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意放弃,会严重危害员工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会让企业付出很高的代价。那么,上班族到底如何对抗“心理罢工“呢?
  
  “心理罢工”一词一直是热门词汇,不少上班族都吐槽自己的“心理罢工”情绪:“我没有罢工,只是心理罢工了”,“几度萌发罢工辞职的念头,但是只能‘心理罢工’而已”。
  
  什么是心理罢工?
  心理罢工是一种信号,提醒你需要进行身心的休息了,当出现心理罢工情绪时,一定要及时进行适当的外部调节与自我内部调节。上班一族怎样对抗心理罢工,将工作状态调整到最佳呢?我们为你奉上秘籍。
  
  换个环境应对职业倦怠
  上班族的心理罢工常常由职业倦怠引发。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指上班族在工作重压之下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种心理情绪在一些重复的机械的职业中比较常见,尤其是教师、医生、媒体工作人员等。如果这种倦怠感得不到修复,就特别容易出现透支的感觉,从而让人对工作失去热情。
  
  解决方式:出现职业倦怠,首先要想办法让自己适当的休息一下,换个环境。比如与朋友一起度个假,去避暑休闲的景点旅游等,让自己短暂地离开工作场所,或减少在工作地点停留的时间。通过“换个环境”、“放松身心”等方式,寻找新的工作灵感,焕发出新的工作热情和希望。如果短暂的“换个环境”仍然不能解决问题,就可以考虑换个工作。
  
  增加团队活动应对工作拖延
  很多上班族连续工作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执行力下降,对工作拖延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对自己不够自信而产生了对工作的恐惧、回避,甚至逃离;二是对布置的任务产生了抵触心理,比如内心觉得工作分配不公,或想摆脱工作的操控;三是一种习惯了的不良行为方式,压力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难以激发行动的动力。
  
  解决方式:出现对工作拖延的罢工心理后,一方面要增加参与团队活动的频率,多与团队一起完成工作或与同事间多进行交流,增加对工作的热情。对于企业来说,在夏季可多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可适当增加平时的业余活动,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适当给自己“充电”,在心理层面自我肯定,增强自信。
  
  职场减压的6个好办法介绍
  
  记歌词:把你喜欢的歌的歌词记下来是对记忆的一种挑战,这种方法难度适中,结果明确,有助于减轻压力。
  
  假想:面对令人极度紧张的情形,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有人给你10万块钱,你能忍受多久?”突然间,你会惊奇地发现,感觉好多了。
  
  给植物浇水:烦恼时给植物浇点水。研究表明,置身植物世界10秒钟,就可产生巨大的心理放松。
  
  多喝橙汁:最新研究发现,每天补充足量维生素C有助降低人体应激激素水平。研究人员建议,每天喝两杯约250毫升的橙汁,不仅满足身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还能降低压力。
  
  接电话前深呼吸:在手机上做个记号,比如用不干胶剪个漂亮的绿点贴上,提醒自己接电话前做个深呼吸。这是一个放松秘诀,既能减压,又能让你的声音听上去更自信。
  
  多人一起喝咖啡:很多人喜欢喝咖啡解压,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独自饮用咖啡难以消除紧张焦虑或神经过敏,而与一群人一起喝,则会使压力消退。
  
  缓解心理压力的7个小绝招
  
  1、注重过程淡化功利法。
  建立合理的、客观的自我期望值,奋斗目标要合理,有时做事可往最坏处着想,但向最好处努力。
  
  2、换位思考认同法。
  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当你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试试换位思考。
  
  3、音乐与生理保健法。
  各种声音通过耳朵被人感受,如他人的赞扬声、指责声、议论声等都会影响你的心态,因此,你可以多听些优美的音乐,缓解不愉快的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自我保健行为习惯极为重要,同时,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更不容忽视。
  
  4、推移时间遗忘法。
  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积极忘记过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不要让痛苦的过去牵制住你的未来。
  
  5、自信自主激励法。
  即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最可以依赖的,每桩伟业都由自信开始。
  
  6、顺其自然自我解脱法。
  学会自我放松,在适当的情况下,找信得过的人想说便说;想休息便休息;想娱乐便娱乐,实在不想做事时可暂时放下;可以追求卓越,但无需求十全十美。
  
  7、更新环境自我调节法。
  在压力太大、心情不佳时变换一下环境,例如室外观景、室内养花、对美好事物的想像等。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