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不是行为模式,而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1-09-14 15:13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图片

有次女儿写作文,在家里东走走西走走,一直不动笔。

我问她干啥呢,她说在寻找灵感,不会吧,写《三国演义》读后感,这是不她最熟悉喜欢的书,还会犯难?

我明白,她其实是担心写不好,而且书太经典,她越是怕在自己手里写差了。

哈哈治拖治延,你妈妈妈在行啊,先得破除你的完美主义!

我说要是我来写的话,开头就是XX好看,女儿视鄙我,说她不会样这写,然后一口气说了很多想法,还旁博征引。

这不就成了吗?别想着写得多完美,开个头,框架也出来了,写出来就好啦。

完美主义,真的就是我们的拦路虎。

图片

“先完成,再完美”,是这些年我学到的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对任何事情都有指导作用。

事情还没做,就想做完美,一定会造成拖延,因为不知道从哪里动手才是完美的开端。

我始终记得老师的一句话: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也就是说,不要担心一开始写得不够好,先写,完成之后再来修改完善,不然就会像女儿那天一样,对文章预期太高,别说写得好了,写出来都难。

完美主义之所以造成拖延,因为它让人看待结果的标准单一,如果不能达到预期,我们就觉得这事做失败了,而我们不想失败,所以通过拖延来逃避直接面对问题,

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也期望在拖延的时间里想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图片

安德鲁·希尔说:“完美主义不是行为模式,而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完美”,根本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标准,人有这种追求,就是在自找麻烦。他不仅做事吹毛求疵,还对自己要求苛刻。

但是“完美主义”和“精益求精”其实是有区别的。

努力精进,要求自己做得更好不是完美主义的表现,而人一旦发现自己有挑毛病、达不到预期就否定自己和别人的行为,那可能就有完美主义的倾向了。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莫妮卡·拉米雷斯·巴斯科有本书《不执着,叫看破不完美,是生活》,书中把完美主义者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外向型完美主义者。他们将完美指向别人,用自己的高标准来要求别人。

另一种,是内向型完美主义者。他们将完美的标准指向自己,对自己要求非常高,经常挑剔自己,觉得自己很多方面不如意,但其实,他们可能已经很优秀了。

图片

这两类人,我们可能都遇到过。

我有个朋友曾经抱怨上司,他的上司对工作要求很高,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每次有了新项目,他们就逐个细节扣内容,做到没有瑕疵后和其他组一起走流程,可是,一配合起来就发现很多问题,要重新改,要么推翻重来。

小组成员都叫苦不迭,前段时间的加班都白费了!上司何必对他们要求完美,如果让他们完成后就走一遍流程,发现问题再来改,不是更好吗?

真的,在工作中处处追求完美是明显的缺点,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的“完美”,只是自认为,很多事情做的过程中,需要舍弃的,恰恰是我们认为做得好的地方,执行和战略是不一样的。

图片

为了纠正完美主义倾向,莫妮卡提出了一个工具,名为“认知连续体”。

它是评估一个人或一件事在某一维度表现的方法,范围从0%的成功(彻底失败)到100%的成功。

比如,学生得0分是彻底失败了,但如果得60分,就及格了,得到80分以上,就是优秀。

工作、感情、身材、相貌、健康等等都同理,我们可能得不到100分,但在60分以上,就及格了。

“认知连续体”的好处是,改变人看待结果的单一标准,没有100分,不是失败,我们还有很多标准来衡量结果。

更何况,人在生活中,并不是任何方面都完美才幸福。

俗话说“难得糊涂”,人别事事较真,人生本来就不可能完美,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

我们与其做到完美,不如多宽容妥协,降低期望值,抓大放小,确定优先事项,慢慢努力去实现目标。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