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张口“屎尿屁”,父母打骂批评是下策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2-01-18 15:45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大家好,我是忒咪妈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

突然有一天,孩子张嘴闭嘴都是“屎尿屁”这样的脏话?

而且,更让人无奈的是,孩子只要见到一个人,

就会说一句污言秽语,什么“屁股阿姨”、“打S你”、“屎粑粑”这类的词汇,简直张嘴就来。

更尴尬的是,有时候带娃出去遛弯,突然就冲着小区里的大人就开始这样乱喊,作为亲生父母,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有时候脸上挂不住,甚至会当众打骂批评,但看着孩子哭得委屈兮兮的,自个也很自责。

而且,更关键的是,很多家长都不知道从孩子嘴里突然冒出来的这些“新词汇”,到底是从哪里学的。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才让孩子突然从天真可爱,变成满嘴脏话的“屁娃娃”呢?

1.jpg

01.满嘴“屎尿屁”从何而来?

想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去了解,孩子的“脏话”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现这些语言的年龄,都在2岁以上,3岁左右可以说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那孩子从2岁到3岁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其实,当孩子进入2岁以后,

自我意识就慢慢的开始觉醒

,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

喜欢把自己学习到的东西不分场合的使用

,而且,“

听众”越是有强烈的反应,他们越觉得这些话好玩。

所以很多孩子对一些成年人看起来不太礼貌或者恶毒的脏话才会情有独钟。

2.jpg

在心理学上,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诅咒敏感期”。

心理学家发现,这个时期的孩子,

开始意识到语言是有力量的

,尤其一些话可以像利刃一样刺伤到别人,所以孩子也逐渐通过这些话

来试探、发展力量,

从而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

而在孩子眼里

,这些语言跟其他语言并没有什么不同

,只不过他们喜欢通过这些语言,

来观察别人的情绪变化。

有时候,

我们越是制止,越是通过打骂批评来回应,孩子就会说得越来越频繁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掌握“控制权”,可以控制他人的情绪。

那对于家长来说,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过渡这个时期呢?

3.jpg

02.心理学家支3招,轻松化解

刚才也提到了,面对这类问题,我们去批评和阻止,反而能够刺激孩子的探索欲望,让情况愈演愈烈。

所以,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家长的我们,首先要收起我们的洪荒之力。

然后听听心理学家给我们出的应对之招吧。

第一,适当忽略

有句老话叫做: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作为家长,我们总是对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和语言,都会有很特别的关注。

这导致,孩子身上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让我们把事态严重化,

殊不知,越是大惊小怪,就越是火上浇油。

所以,面对孩子进入诅咒敏感期的情况,

我们在情绪上要保持平静,置之不理、适当忽略,

或许能起到奇效的作用。

孩子一旦觉得自己说这类话,无法引起我们的情绪变化,我们也没有任何波澜,他就会觉得没意思,就不会说了。

不被小屁孩轻易左右,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就赢了一多半。

4.jpg

第二,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

当孩子说:

“不让我玩手机,我打S你”

这类话时,我们首先要平复自己的情绪,用一种温和的语气,告诉孩子的感受。

你可以说:

“听见你这样说,妈妈真的好伤心,妈妈很爱你,如果是妈妈这样给你说话,你是不是也会伤心呢”?

通过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来告诉孩子,这些话很容易伤害到别人,通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就明白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

当然,在你这样回应的时候,有一个点一定要特别注意,就是告诉孩子,你这么说是不对的。

5.jpg

第三,注意孩子的语言环境

心理学家曾说,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天生的模仿家和观察家。

所以任何语言的突然出现,都是孩子在模仿或者学习之后的结果。

这个时候,对于家长而言,就一定要多加注意孩子周围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减少和不良的语言环境接触。

这包括

:暴力的动画片,爱说脏话的小朋友、爱说脏话的家人等等。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制止,争取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积极的语言成长环境。

6.jpg

忒咪妈妈寄语:

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表现时,我们除了积极去应对之外,还应该适当地多陪伴孩子,多进行一些亲子方面的游戏和活动,从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更好的度过这个时期。

比如我们家二宝那时候,我就是通过亲子共读一些绘本,来改变孩子的一些不良情况。

所以,家长其实是最能够改善孩子行为表现的人,只要我们做得足够科学正确,那么就能够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而每一个家长,都该有如此的乐观和自信。

我是忒咪妈妈,育儿路上,一直陪你。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