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害要调适消极心理和行为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12-09 14:37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简介:心理恐慌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往往比灾难本身危害更大。恐慌轻则造成社会波动,重则造成社会骚乱。
    面对灾害,人们难免会产生消极心理和行为。所谓消极心理和行为,主要是指人们对灾害的侥幸、恐惧、盲动等心理和行为。
 
    侥幸是一种自信灾害不会发生或者可以幸免的心理和行为。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的行为,表现出对测灾、防灾等减灾措施漠不关心、掉以轻心或麻痹大意,因而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存有侥幸心理的人认为,灾害是遥远的、偶
然的事件,不愿意或认为没有必要在事前采取防范措施。
 
    灾害发生之前,侥幸心理和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个人与集体、群众与干部、决策部门与执行部门等层次,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表现。例如,黄岛油库防雷电问题,多少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向油库主管部门提出警告,但侥幸心
理让他们未采取防雷措施,终于酿成1989年8 月的油罐遭雷击爆炸起火。再如粉尘爆炸问题是技术上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只要采取严格的劳动保护措施,就可以避免粉尘爆炸。而我国发生的多起粉尘爆炸事件,就是与个别企业领导心存侥幸,没有采取有效的劳动保护措施有关。还有,近年来不少城市的饭店、网吧火灾不断,很多也是由于经营者的侥幸心理所致。
 
    恐惧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灾害知识而产生的对灾害过度的恐慌、惧怕的心理和行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恐慌是人的正常反应。但是过度的心理恐慌,会造成个体认知混乱,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降低,谈灾色变,闻灾心惊,未灾先乱,
从而不能有效地规避灾害。不仅如此,恐慌还会造成人的生理功能紊乱,身体免疫力下降,这反而增加染病的风险。特别是一些心因性疾病患者,精神紧张本身即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据社会心理调查,在诸如城市中地震、公害、洪涝、食品中毒、停电停水、交通事故、流行性疾病等十多种恐惧因素中,人们普遍认为大地震最为可怕。大地震的毁灭性后果,发生的难测性,那种百川沸腾、山冢猝崩、高岸为谷及深谷
为陵的难以抗拒之威势,不仅会使不少人惊恐失常,觉得减灾是无可作为的。而且一旦灾害来临,由于心理上的恐慌,导致行为上的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或慌不择路,盲目行动,防而不当。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不少人对于地震特殊敏感,极为神经质,情绪过度集中,轻微的晃动和响动,就会出现跳楼伤亡事件。
 
    挖贝网讯,心理恐慌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往往比灾难本身危害更大。恐慌轻则造成社会波动,重则造成社会骚乱。如对SARS这样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就是抑制社会流动,减少交叉感染。然而,北京疫情发生后,在京大批民工
不听劝阻,纷纷回家“避疫”,个别民工带病返乡,结果不仅给控制疾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大大增加了各地防控SARS的成本。一些地方,还出现挖沟断路,遣返车辆和人等强行隔离的现象,试图以此阻断SARS的传播。更有甚者,河北某县的一些不法分子竟然要放火烧掉作为SARS隔离区的宾馆,宣称要烧死那些“非典人”!这是恐慌的极端表现。
 
    盲目从众是一种在灾前和灾中、灾后无主见、随大流、人云亦云的心理和行为。挖贝网讯,从众是对多数人的盲从。一般来说,阅历浅、经验不足、自信度低的人,在面对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突发性灾害,尤其是迅速侵犯大量人群使之陷入危险处境
及生命受威胁的灾害时,或对灾情不甚了解,灾害真相不明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或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意见,或不由自主地模仿别人的所作所为。
 
    群体性盲目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上也称非常规集群行为。它的信息来源不是得自组织渠道而是来自非组织渠道——小道消息或是谣言。在面对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突发性灾害,容易产生盲目从众心理和行为。特定环境下的人群,会在某种
诱因下,引发集体精神失常现象,称之为“精神病流行”。也有极少数人惟恐天下不乱,别有用心,恶意造谣,弄得人心惶惶。所以,灾害信息的及时、透明和准确,验证的其实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所具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