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不大心理需要及时治疗 “扮嫩”源于不敢担责任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06-08 13:23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现代生活中,扮嫩是一种时尚,扮嫩的确可以有减龄的功效。看起来年轻了,自然就漂亮了,人也跟着自信起来了。为此,有些人在言谈举止和为人处世中,充满着“稚气”。如果这些人是处心积虑扮出的“嫩”,而自己心中有数,这倒也问题不大。可是,临床上已发现,他们中间有一些人是真“嫩”,是患上了一种叫“彼得·潘综合征”的疾病,而不是有一些媒体所称赞的“青春期延长”。他们是需要做心理治疗的。

  有一位40多岁的女士喜欢背卡通双肩包,穿花短裙,走路还蹦蹦跳跳。与人交谈时像小姑娘一样撒娇,对“人事”浑然不知,“清纯”得令人费解。在办公室中还动不动就落泪,在本职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大事小事都要请人帮忙。还有一位30多岁的男士,婚后仍整天沉醉于电子游戏,后来又迷上了电动玩具,专门收集各种电动车。妻子买给孩子的玩具,他都爱不释手,玩个过瘾,但对抚育孩子的家务事却不愿动手,有时还要与3岁的“争宠”。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多了,在一些自称“小资”的人群中,这种“幼稚”似乎还成了时髦。“扮嫩”的成年人增多,这与社会竞争激烈和压力增大有关。成年人适当“扮嫩”,使自己心态年轻一些,倒也无妨。但其中有些人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中,拒绝长大,这种心理的极端形式就是“彼得·潘综合征”,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父母的纵容也会给孩子造成错觉,以为生活永远只是由玩乐组成的。如一些人在成年后仍抱着长毛绒玩具睡觉,家长常常不以为然。心理卫生专家提醒父母们要关注这个问题,让孩子的心理与身体一起成长。

  “彼得·潘综合征”是需要心理治疗的。因为这种“扮嫩”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事业,如导致婚姻和家庭的破裂等。摆脱“彼得·潘综合征”的最好办法就是迫使他们面对现实,勇于为自己的承担后果,关心他人,承担责任。他们刚开始是痛苦的,但慢慢就会有改变。

  最近,社会学上谈论一个新概念,叫做“类人孩”,指生理上成年、思维意识仍处于孩童水平的人。此概念与“彼得·潘综合征”有相似之处。现在我们看到的“类人孩”和“彼得·潘综合征”似乎越来越多。

  聪明的父母要想办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成长“季节”和独立完整的人。在现代社会文明中,一个成人必须具有个人意志,能够自我评价,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做决定,而不是总是“长不大”。所以,全社会应有培养每一个人独立思想和自立自强的氛围。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