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是很多单亲妈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9-02-27 11:54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离婚率高企,单亲妈妈也越来越多。据统计,2001年北京市离婚人数仅为5000对,2005年增至2.4万对,2009年则达3万对,在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各大城市中,北京离婚率以39%居冠。中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而离婚时,6个男人中只有1个选择要孩子,这个比例是17%,所以单亲妈妈的数量远远高于单亲爸爸。记者采访发现,单亲妈妈从以往的弱势个体已经演变成今天的数目庞大的社会群体,她们的生活困境、心理危机和情感障碍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受访者一 林颖(化名) 42岁 儿子9岁

   多亏有了QQ群才没崩溃

  和林颖见面的地方是在西城区一条胡同的破旧居民楼里,那是她为了儿子上学租的房子,只有50多平方米,屋里光线昏暗。谈起两年前离婚的事情,如今她已经能够比较平静地面对,“大约有半年多的时间,对这个事儿不能提,不能想,心里全是仇恨和委屈,我屏蔽了和前夫有关的一切人的电话,当时体重一下子减了20多斤。”

  林颖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夫唱妇随多年,两人一直是朋友眼中的“模范夫妻”,可是突然出现的“小三”却令这个看似稳固的家庭在短短几个月中解体了。

  “一下子成了单亲妈妈,最开始感受到的不是生活的困难和一个人照顾孩子的劳累,而是心里难受,一个和自己生活了20年的人说变就变了,这么绝情,怎么也想不明白是为什么,对自己整个人生都产生了怀疑,几乎精神崩溃。”由于生性好强,林颖不愿意和身边的亲人朋友倾诉,有人建议她去进行心理咨询,她问了一下,稍微正规的心理诊所都要一小时200元,动辄10次一疗程,她的经济条件负担不起,拨打一些公益机构或者网站的单亲妈妈心理咨询热线,最多就是有个人陪她无关痛痒地闲聊几句,心理的煎熬使她差点染上了酗酒的毛病。“幸亏后来加入了一个单亲妈妈的QQ群,认识了很多同病相怜的人,大家互相交流、抱怨甚至骂街发泄,才支撑过了那段最难过的日子。”

  心理危机是很多单亲妈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失去婚姻家庭的打击对很多女人来说是致命的,由此诞生的单亲妈妈QQ群和论坛,算是一种自发互助性的心理慰藉。“其实说白了,就是看到比自己还惨的,心里会宽敞一点,虽然大家并不真正认识,甚至在不同的城市,但是那种同病相怜的关心还是很真诚的,起码,夜里睡不着的时候可以找人聊天说话。”

   经常被忘记的抚养费

  心理的创伤稍微平复,生活中的难题又接踵而至。林颖告诉记者,她离婚的时候分到的财产是一套他们一家原来居住的房子,不多的存款和一些股票债券,前夫每月付给孩子2000元的抚养费。

  “当时我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基本放弃了自己的事业,离婚前他已经是一个国企的中层,年薪30多万,我们算是一个小康之家,离婚后,生活一下子就困难多了,我的工资还不到3000元。”为了孩子上学,林颖花每月4000元的高价在学校附近租了个学区房,而她自己四环外的房子只能租不到2500元,“这两年我没给自己添置一件新衣服,孩子正在长身体,嘴绝对不能亏了,其余最大的支出就是各种培训班的费用,贵得简直像抢钱一样……”令她生活雪上加霜的是前夫经常拖欠孩子的抚养费,甚至有时候会“忘”了给。

  “当初离婚协议规定,孩子爸爸每月可以带孩子出去玩一天,他送孩子回来的时候,会把这个月的钱放在孩子身上带回家,可是最近两个月,他都没给钱。”然而出乎记者意料的是,林颖并不打算向前夫催要抚养费,“我也知道这样白白便宜了他,QQ群里好多朋友给我支招,说去法院告他,申请强制执行,或者到他们单位臭他,要求单位领导出面解决,我不想这么做,因为我实在太厌恶他了,一句话都不想和他多说。我这个人太过自尊要强,不会低声下气向他要钱。”林颖的办法是如果前夫再不给钱,就不允许他探视孩子,两人从此恩断义绝,形同陌路。“我相信靠我自己的力量也能养大孩子。”

  其实,林颖这样做,除了好强,也有无奈。记者了解到,法院强制执行的拖欠抚养费案件为数不少,但是执行周期长,有时候还找不到被执行人,所以最后能否拿到钱很难说,由这个问题导致的单亲家庭贫困已经越来越突出。

   变得沉默和叛逆

  生活的拮据并没有压垮林颖,最令她难以忍受的是有些人看她和孩子时那种复杂、怜悯的目光,如同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她觉得自己被划入了另类的一群,标签是“失败”。

  “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挺大的,他变得沉默寡言,特别不听话,爱顶嘴,在学校总被老师批评。”因为孩子出现的问题,林颖特意到学校找班主任老师深谈了一次,把自己的家庭变故和孩子受到的影响都告诉了她,希望她能够对儿子更加耐心,多给儿子一些温暖和关爱。

  “我出于真诚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了老师,没想到她竟然和其他家长去说,最后传到了班里别的孩子耳朵里,有一天儿子回家跟我说,你赶紧把我爸爸叫回来吧,我们班同学说我没爸爸,不和我玩了。”林颖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只能暗暗流泪。那以后,儿子更加沉默和叛逆。

  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学校,单亲家庭孩子是被单独“划圈”的,通常在入学的时候,学校会用一些方法对孩子的家庭情况摸底,老师们要做到心中有数,单亲孩子不能集中放在一个班里,因为他们身上的标签是“孤僻、闹、不好管”,这种“特别的关注”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优待,但更可能是一种伤害,他们会敏感地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待遇不同。

   受访者二 李洁(化名) 39岁 儿子7岁

   从全职妈妈到网店老板

  李洁已经做了4年单亲妈妈,当初离婚的原因是婆媳矛盾,夫妻俩为这个越吵越凶,最后一气之下就离了婚。“离婚之后其实挺后悔的,很多现实的问题都没有考虑清楚,我从生了孩子之后就辞了工作,离婚的时候已经做了3年全职妈妈,一离婚生活就成了大问题。”

  虽然房子分给了李洁,但是母子俩所有的收入就是前夫给孩子的每月3000元抚养费,“孩子每月上幼儿园的费用是2500元,剩下的连我们娘俩吃饭都不够,不到半年,原来那点积蓄就座吃山空了,我必须要出去找工作。不找不知道,一找才发现,像自己这样的单亲妈妈,实在是没有一点优势。”

  李洁找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填简历,由于婚姻状况写的是“离异”,每次都会引来面试者的一大串问题,例如有没有孩子,能不能加班,能不能出差等,听了这堆问题,李洁自己先在心里打了退堂鼓,因为她确实需要一半的时间和精力用来照顾年幼的儿子。“大学刚毕业的小姑娘还找不到工作呢,我们这样的更没希望了,很多单位看到我这个岁数和状况,连面试机会都不给。”

  妇联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就业难,单亲妈妈就业可谓难上加难。据了解,除了其他女性就业所面临的共性困难外,她们必须独立承担照顾孩子的职责,因此在时间、精力、投入等方面都不如其他竞争者。此外,单亲妈妈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就业技能单一等问题,她们一旦失业后再就业相当困难。”

  四处碰壁的李洁最后在朋友的建议下开了个淘宝网店,卖品牌内衣,“现在一个月好的时候能挣3000多元,不景气也就1000多元,勉强糊口。最主要的是可以在家工作,方便照顾孩子。”

   没有勇气带孩子去公园

  “离婚之后,我变成了彻彻底底的宅女,除了每天接送孩子,给网店拿货,我几乎从不出门,原来我挺爱臭美的,现在特别不修边幅……”李洁向记者诉说做了单亲妈妈之后的显著变化,“刚离婚的时候不觉得什么,还有种轻松解脱的感觉,可后来,那种挫败感就越来越严重,我逐渐和一些老朋友断了来往,因为看到人家两口子亲亲热热,甚至争争吵吵我都会觉得心里难受;后来不敢带孩子去公园,因为见不得人家一家三口的幸福样子;最近有一次大学同学聚会,大家十多年没见了机会特别难得,可最后我犹豫了半天还是没去,现在这种状况让我觉得在老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除了自卑和挫败感,最令单亲妈妈难熬的是那种彻底孤独无助,“去年冬天儿子有一回半夜发烧快40度,我快急疯了,给他爸爸打电话,可他爸爸说在外地出差就挂了电话,我只好一个人打车去儿童医院,排了四个小时的队,才给孩子打上点滴,我一边排队一边哭……”为了防备自己突发急病,李洁还郑重地向7岁的儿子交代,如果她在家昏迷或是受伤,要立刻给姥姥家打电话或者直接打120。

  “不快乐”是大部分单亲妈妈的感受,妇联的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单亲妈妈中,有43%表示感到孤独、寂寞;23.6%表示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别人交往;15.3%的人说自己经常哭泣;22.9%的人说经常失眠。

   一种遥不可及的幸福

  最令单亲妈妈们纠结的无疑是再婚问题,而结果往往是无望。“我35岁离婚,原来觉得自己应该不难找,没想到4年后还单身,相亲不下十多次,也上网站征过婚,折腾了几年才看清楚,现在的婚姻市场太现实了,像我们这种单亲妈妈,尤其是带着儿子的,简直就是最廉价的商品,不知道被打了多少折扣……”李洁愤愤不平地说。

  她给记者分析了一下她所了解到的再婚行情:离异男在婚姻市场中是非常抢手的,他们选择的余地很大,包括大龄剩女,或者条件不错的离异女,当然要没孩子的;一般离异男对单亲妈妈最大的接受程度是带个女孩,因为女孩以后嫁人,不会给家庭带来太大负担,男孩就不行了,将来还要给他买房娶媳妇,带这么个“拖油瓶”太不划算。

  “我们的选择余地真的非常小,要不就找个岁数大的,有人曾经给我介绍过50多岁的,想想下半辈子一直要伺候一个老头,我实在不甘心,我看上的岁数相当条件也不错的,人家又肯定看不上我,大把的未婚剩女等着人家可劲儿挑呢,我不想凑合,实在离婚离怕了,不想再离第二次,所以只能一个人扛着……”当再婚变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幸福,李洁只能对别人说:“其实一个人也挺好的,干吗非得找个人给自己添堵?”

  李洁说,单亲妈妈这个身份标签她背负得很累,单身并不是她的错误,虽然已经寻找了4年,屡败屡战,但她对爱情仍有渴望。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