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取栓后24小时血管再闭,你需要做到这些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9-08-15 11:44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驻大脑前线特工

  我发现:预防取栓后24小时血管再闭,你需要做到这些

  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基石是快速实现血管再通,这与患者获得良好预后具有密切关系。然而,据报道,在成功实现血管再通后,有2%至20%的患者会出现已再通血管的再次闭塞。那么,在成功实施机械血栓切除术疏通堵塞血管后,有哪些因素与血管再堵有关呢?血管再堵后患者的预后又如何呢?

  近日,发表在Strok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便探索了该问题。

  研究结果显示,在423例成功实现血管再通的急性卒中患者中,有28例(6.6%)患者在取栓术成功后的第24小时再次出现血管闭塞。

  入院前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aOR [校正比值比],0.27; 95%CI,0.08-0.94),颅内颈内动脉闭塞(aOR,3.53; 95%CI,1.50-8.32),使用支架个数(aOR, 1.31; 95% CI, 1.06-1.62), 取栓期间的一过性血管再闭塞(aOR,8.55; 95%CI,2.14-34.09)和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卒中的病因(aOR,3.14; 95%CI,1.34-7.37)与血管再通后出现再次闭塞独立相关。在匹配队列分析中,残余血栓或狭窄与再闭塞相关(aOR,15.6; 95%CI,4.6-52.8)。经历再次闭塞的患者的预后较差(aOR,5.0; 95%CI,1.2-20.0)。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到,在该研究中与血管再闭塞相关的因素中,除了入院前使用了他汀类药物治疗降低了再闭塞的风险,其余因素均提高了再闭塞的风险。另外,经历再次闭塞的患者的预后较差这一情况凸显了监测和预防这种血管再闭塞的必要性。

  研究人员建议:

  在机械取栓术结束时进行严格的血管造影重新评估,以检测是否有残余血栓或狭窄;

  对于有血管再堵高风险的患者,建议术后等待10至20分钟后进行最终血管造影,以确保高风险患者能得到及时的干预处理。

  另外,对于这些高风险患者,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或早期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或许对他们有益。

  最后,术后使用多普勒成像等其他更全面的监测可能有助于及时识别再闭塞患者。

  驻大脑前线特工

  我发现:中年时期符合这些健康指标的,患老年痴呆的风险大大降低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发布了一项“理想心血管健康指南”——“Life’s Simple 7”,教育民众简简单单改善7个生活习惯,达到理想心血管健康。

  利用这七个指标的总和,我们可得出心血管健康评分(评分范围0-14),评分由低到高被分类为差(评分0-6)、中等(评分7-11)和最佳(评分12-14)。

  可以看到,这些健康生活方式的目标和WHO指南推荐的降低痴呆风险的生活方式目标有许多一致的地方。那么,“Life Simple 7”目标,除了维持心血管健康以外,能帮助与降低痴呆发病率吗?近日,发表在BMJ上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检查了50岁时的“Life Simple 7”心血管健康评分与痴呆发病率之间的关系。

  该研究共纳入了来自伦敦的7899名公务员,研究人员收集了他们50岁时心血管健康评分数据。心血管健康评分包括7种指标(吸烟,饮食,体力活动,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和血压),评分如前表所述。

  该研究的随访时间中位数是24.7年,随访期间共出现了347例痴呆事件。与心血管健康状况不佳的参与者(评分0-6)的痴呆发病率3.2/千人·年(95%置信区间CI:2.5~4.0)相比,具有中等心血管健康评分的组(评分7-11),痴呆发病率的绝对差值为-1.5(95%CI:-2.3至 - 0.7),而具有最佳心血管健康的组(评分12-14)的痴呆发病率的绝对差值-1.9(95%CI:-2.8至-1.1)。

  另外,较高的心血管健康评分与较低的痴呆风险相关[心血管健康评分中每增加1分,患痴呆的风险比HR为0.89(0.85-0.95)]。在整个随访期间都未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50岁时的心血管健康与痴呆症之间也存在上述关联[心血管健康评分中每增加1分,患痴呆的风险比为0.89(0.84至0.95)。

  因此,这项研究提示,中年期间有好的心血管健康状态的话,随后患痴呆的风险也会降低。那么,让我们根据这些评分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调整吧,这样既可以促进心血管健康,又可以预防晚年的时候发生痴呆。

  驻大脑前线特工

  我发现:踢球踢得久,跟痴呆还有这层关系……

  慢性创伤性脑病是一种与重复性头部撞击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它能导致可进展为痴呆的认知和神经精神障碍——说到重复性头部撞击,经常在绿茵场上头球攻门的运动员们可是高危人群……

  近日,发表在JAMA Neurology上的一项研究调查了患有慢性创伤性脑病的男性进展为痴呆症的相关因素。

  该研究共纳入180名大于40岁,曾经从事足球运动并且有慢性创伤性脑病的男性。这些参与者死亡的平均年龄为67.9岁。其中,有120人[66.7%]在死亡前被诊断为患有痴呆症。并且,在这些参与者中,中度至重度白质疏松(180例中的84例[46.6%])和动脉硬化(180例中的85例[47.2%])很常见,但是颅内梗塞,微小梗塞和微出血却不是那么常见。

  进一步分析发现,从事足球运动的时长(该研究用从事足球运动的年数来代替重复头部撞击的情况)与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β,0.16 [95%CI,0.02-0.29]; P = .03)以及磷酸化tau积累程度均呈正相关,但与小动脉硬化无关联。

  另外,白质疏松(β,0.16 [95%CI,0.02-0.29]; P = .03)、背侧额叶皮质神经纤维缠结(β,0.16 [95%CI,0.03-0.28]; P = .01)和小动脉硬化(β,0.21 [95%CI,0.07-0.35]; P = .003)均与痴呆相关。

  因此,该研究提示,在有慢性创伤性脑病的老年男性中,从事足球运动时长越长,大脑中可能会有更严重的白质疏松情况,并且大脑背侧额叶皮质神经纤维缠结更多。白质疏松、小动脉硬化和大脑背侧额叶皮质神经纤维缠结均与痴呆独立相关。这说明从事足球运动并且有慢性创伤性脑病的人群出现痴呆可能是多因素导致的,即既可能是与和重复性头部撞击相关的白质稀疏和磷酸化tau的改变导致的,也可能是与重复性头部撞击无关的小动脉硬化导致的。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