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肥胖一辈子受罪,这项研究扎心了!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12-15 15:48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近日,JAHA(《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研究,该研究指出,年轻、中年时期BMI超标,老年时心脏病尤其是心衰的风险大涨——

  这篇文章指出,在20岁、40岁时超重,比到了老年再超重的危害要大得多。在20岁、40岁时,BMI每涨5kg/㎡,心衰风险就会分别升至1.27倍和1.36倍。

  上图是BMI20岁(黑线)、40岁(红线)和对比基线(蓝线)不同,最后心衰的风险差异。在这张图中,研究者作为参考原点的BMI标准是25kg/㎡,可以看到,20岁时,让日后心衰风险最低的BMI大约为20kg/㎡,40岁时甚至BMI和心衰风险呈现线性关系了,你涨我就涨你低我就低……

  因此,本文通讯作者Erin Michos表示,这项研究证明了“人一生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重非常重要,因为从青年时期开始累积的体重会给心脏健康带来更大的风险”。

  BMI到底多少算超重?

  那么,问题来了,健康的体重或者说BMI,到底应该是什么?是研究者选取的25kg/㎡以下?还是图中所示的20岁的最低风险BMI,20kg/㎡?

  更重要的是,亚洲人应该使用欧美白种人的BMI标准作为健康准绳吗?

  答案是:不。我们的BMI要求其实更严格。

  不少人都知道WHO制定的那个全球共用的最基本的BMI准绳:超过25kg/㎡算超重。但由于人种差异带来的体脂比、肥胖形态(比如亚洲人容易向心性肥胖)的不同,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超重标准,WHO还为此做过专门研究。

WHO针对亚洲人口适宜BMI和相关公共政策的研究

  为什么亚洲人得有自己的标准?

  因为人种之间差距真的大。WHO的两位研究员用自己的身体给了我们一个明显的区别对照——

  图中就是两位为科学献身(字面意义)的研究员,他们俩的BMI完全一样,都是22.3kg/㎡,甚至从照片上看,体型也没有明显的胖瘦差异。

  然而一测量体脂占比,区别一下子就拉开了:左边的白种人研究者,体脂比仅9.1%,右边有着同样BMI的亚洲人(他是一作),体脂比21.2%……

  尽管这不是一个非常精准的对比,但多少能给大家一个概念——我们不太一样。

  怎样的BMI标准最适合我们?

  之前有研究显示,同样年龄、性别的印度尼西亚人,如果要和白种人有一样的体脂比,BMI得比白种人低3kg/㎡

  这是什么概念,如果我们以自然体脂比为健康准绳,那么,恐怕22kg/㎡以上就是超重了!而许多BMI超过22,在23、24这样的数据上徘徊还觉得自己很安全的人,都要重新衡量健康问题了……

  而“超过22kg/㎡即算超重”这个超严格标准还真有亚洲国家和地区在采用……

  图中是采用两种不同计算和校正方式得出的修正BMI标准,两种计算方式的参考量中都有体脂比。

  可以看到,中国香港、印尼和新加坡在某一标准下都采用了22kg/㎡这一超级严格的标准,香港和新加坡更是怎么算都很严格,不是22就是23……倒是中国大陆的标准非常的宽容……

  此外,WHO提到,这些修正值,也被用于在临床上筛查高风险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

  这点也获得了ADA(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的支持。ADA旗下的Diabetes Care杂志,专门针对在美亚裔发表过一篇如何设置筛查2型糖尿病BMI的论文——

  论文中提到,美国的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糖尿病预防项目)选择22kg/㎡作为亚洲人BMI的适宜标准。而这篇论文的作者认为23kg/㎡可能是个更合适的数字。

  文中还提到一件令人伤心的事,经过研究美国日裔的2型糖尿病情况,他们发现,即便是BMI在22kg/㎡以下的日裔,其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还是比25kg/㎡的白种人更高……

  当然,不管是严格的22kg/㎡还是稍微宽松一点的23kg/㎡,公共卫生机构、疾病学会和研究者们都参考了体脂问题,ADA的文章中还提到了脂肪聚集的方式——向心性肥胖的问题。

  所以,如果你有刻意的控制甚至削减体脂,对自己的体脂率很清楚,且在坚持锻炼,未必要完全按照这一标准。

 

  但是,如果平时锻炼水平就很一般,甚至根本没有达到最低锻炼量的人,这些严格的标准就要产生意义了……

  ——肥,多半还是要减的。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