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C重视不足、行动迟缓导致社区传播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20-03-24 15:30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自1月21日,一名从武汉返回的美国居民确诊为新冠肺炎之后,美国确诊病例不断增加。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截止3月16日,美国确诊病例已增至3487例,死亡病例增至68例。目前,美国大部分州已出现社区传播,确诊病例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华盛顿州、纽约州与加州。

  早在2月21日美国病例还不足50的时候,CDC下属免疫与呼吸疾病中心主任南希?梅森尼尔就公开表示,新冠肺炎很可能在全美发生大流行。5天后,加州北部便出现了首例社区传播病例,新冠病毒在美国的传播开始加速。目前,美国已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对疫情的应对正在加强。

  面对疫情的持续扩散,美国国内纷纷对CDC的迟缓反应表示不满:不仅没有加大边境检查,筛查出输入病例,而且没有及时提供足够的病毒检测试剂盒,无法迅速有效地识别感染者,使美国感染人数不断增加。

  尽管面临诸多非议,但不可否认,与中国相比,美国的基层医疗体系的运营机制更加成熟,暴发重大疫情时,通过家庭医生等能合理分流确诊病例,防止医疗资源挤兑,为长期防控争取更多时间和资源。因此,健康界希望通过复盘疫情暴发以来美国CDC的策略和布局,为我国重大疫情防治体系的改进提供借鉴。

  CDC重视不足、行动迟缓导致社区传播

  为应对疫情,白宫已成立了应对新冠肺炎小组,全权负责新冠疫情的应对工作。该小组由副总统彭斯组建,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领导,包括了来自国土安全部、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运输部、财政部、管理和预算办公室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通过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确保各部门资源到位,共同遏制新冠病毒的传播。

  CDC就是参与其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作为联邦政府的一大机构,美国CDC的员工接近20000人,每年都能拿到100亿美元左右的预算。

  一般情况下,CDC的主要工作是为公共卫生事务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是一个权威的信息来源。同时,它还拥有执行入境检疫和隔离、传染病的调查等法定权力。更关键的是,CDC负责国家公共卫生资金的分配,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将这些资金分配给地方的卫生部门,以推动当地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直到2月底,包括CDC在内的美国卫生部门均表示大多数美国民众感染新冠病毒的直接风险较低,大多数社区仍处于零风险或低风险状态。或许就是因为这一态度,导致CDC相关应对不够快速有力。

  “CDC没有在一开始就采取更加积极的检测和隔离措施,这是CDC在美国国内备受批评的一大原因。”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公告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告诉健康界。

  首例确诊病例出现后,美国CDC便开始对病例进行调查,并与交通部合作加强边境检疫监测,派遣了100多名工作人员前往纽约、洛杉矶、旧金山三大国际机场协助筛查,致力于守住“国门”。但是社区传播病例的出现,宣告美国CDC边境防疫政策的失败——新冠病毒已经在美国国土进行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CDC只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他们本身并不执行这些决定。”长年旅居西雅图的微博大V“西雅图黄都督”自国内暴发疫情后就开始关注美国当地的防控进展,他告诉健康界,除了CDC当时的措施影响力有限外,在中国政府下令封锁武汉之前,每周有3个航班从武汉飞往美国,但当时美国CDC并没有意识或强调新冠病毒的严重性,那时或许就已给病毒的传入留下了空隙。

  此外,CDC是美国国内唯一有权进行病原检测的机构,然而由于前期准备不足,美国疑似病例的病原检测门槛很高——只有疫区旅行史或确诊病例接触史的人才可以获批进行检测,而当时的检测费用还没有相应的保险报销方案,造成大量出现相关症状者得不到检测。“加州首例社区传播病例的确诊就因不符合上述条件而颇费周折。”“西雅图黄都督”表示,而这很可能加大交叉感染,使病毒散播地更远

  不断调整应对策略 强调“非药物干预”

  随着批评声音渐起,以及感染人数的增多,CDC对疫情的应对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但总体来看,美国CDC认为,新冠肺炎没有疫苗和特效药,即便治疗也仅仅是支持性的,重症病人可以说是“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更关键的是,80%的感染者是轻症患者,他们基本都能自愈,所以“非药物干预”(又称社区缓解政策)是最重要的应对策略。概括来看,CDC建议的应对策略有以下几点:

  一是呼吁民众进行自我监测,如出现相关症状应提前致电家庭医生或医院,不应擅自前往医院

  CDC根据不同人群制定了不同级别的防护措施。

  其中,普通民众应经常用肥皂或60%酒精以上的洗护用品洗手至少20秒;避免用不干净的手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外出时应与他人特别是病人保持距离;对桌子、门把手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进行消毒;减少不必要的出行等等。这些基本都与我国国内给出的防疫建议趋同。

  不同的是,CDC认为普通民众无需戴口罩,除非是必须照顾病人,且病人由于病情等限制无法戴口罩。CDC认为,口罩可能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所以应该将它们留给最需要的人,比如病人与接触病人的医护人员。

  “戴口罩确实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但是由于美国地广人稀,人员间隔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口罩的供应确实有限,所以我认为CDC这一建议是比较科学的。”黄严忠表示。

  CDC指出,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尤其是那些患有心脏病、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极易进展为重症,带来死亡。这些“高风险人群”应采取更严格的个人防护,并且注意不要乘坐邮轮或飞机出行。

  CDC建议,民众一旦生病或出现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或怀疑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要立刻与家中其他成员和宠物分开,并且不要乘坐公共交通外出。同时与家庭医生或急诊室打电话,告知医生自己可能感染了新冠病毒。同时,在前往医院的途中戴好口罩。

  CDC反复强调,目前对于新冠肺炎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且轻症患者可以自愈,所以呼吁轻症患者,不要轻易赶往医院,尽量待在居家自我康复。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家庭医生等保持联系,获得康复建议。

  可以看出,CDC在想方设法防止大量疑似患者由于恐慌涌入医院,从而发生院内交叉感染和医疗系统瘫痪等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医生为民众提供了第一层筛查,使民众在生病时不会“病急乱投医”。

  二是由医生决定是否进行新冠病毒检测

  如果出现了疑似病例,医生应立即通知当地卫生部门和医院的感染控制人员,立即按照规范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然后,医生应结合患者症状、当地疫情形势等决定是否对患者进行病原检测。

  目前,CDC建议优先检测以下人群:出现相关症状的住院患者,这样可以尽快明确医院的情况,方便进行相应的感染控制;有症状的高风险人群,他们感染后极易进展为重症;与确诊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触后14天内出现症状的人;前往发生社区传播的国家或地区旅行后14天内出现症状的人。同时,CDC强烈建议医生同时也应对病人进行其他病毒检测,比如流感等。

  从这一措施可以看出,在美国,新冠病毒的试剂盒相当“宝贵”, 试剂盒的使用必须“用在刀刃上”。在一方面或许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但也反映了CDC检测能力的不足, 极有可能出现确诊病例的漏诊。

  CDC在病毒检测方面的迟缓作为引发民众诸多不满。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3月7日就曾公开指责CDC自身准备不足,还不愿放权给私营实验室以扩大检测,“在控制病毒扩散方面拖后腿”。

  目前,CDC已经授权医院的临床实验室和公共卫生实验室进行新冠病毒检测。商业实验室也在开发自己的检测盒,预计很快就会出台,病毒的检测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

  此外,美国新冠病毒的检验和患者的治疗都将被保险报销,而这一政策在3月12日才刚刚敲定。

  三是建议社区为大流行做好准备

  社区是美国社会最基层的组织。CDC建议,社区应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来防止新冠病毒的扩散。其中,CDC按照疫情的传播程度分别为个人和家庭、医疗机构、生活服务机构、公司、宗教团体等制定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CDC认为,没有出现社区持续传播的地区,防控重点主要在于防止病毒的输入和传播,例如持续追踪具有疫区旅行史的民众、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但在已经发生社区传播的地方,再对具有疫区旅行史的民众进行围堵就没有太大的意义,而逐一找出确诊病例与其密切接触者对公共健康也不再有助益,当地应该制定社区“缓和”策略。

  所谓社区“缓和”策略,主要目的是减缓病毒的传播,其中的重点在于保护那些高危人群,例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与医护人员,同时强调尽量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干扰。

  据此,CDC建议企业、学校、医院、宗教组织等机构做好员工个人防护,同时根据疫情形势的恶化,适时采取不同程度的社交隔离政策,例如减少积聚或不积聚,例如居家办公、远程上课、取消集会等。

  其中,CDC尤其强调要针对高危人群中制定保护计划。这其中暗含的一个前提是,高危人群感染后极易进展为重症,死亡率高,而其他人群感染后大多是轻症,基本都能自行康复,所以呼吁正常人做好防护的同时,对高危人群进行特殊保护,以此来降低死亡率。

  从CDC上述一系列应对策略来看,美国的疫情应对并非仅仅盯着确诊病例,而是依据新冠肺炎的特点,分区、分类施策,科学调配各方资源,防止资源浪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居民正常生活、经济活动的干扰。健康界也会持续关注美国这一防控策略的效果。

 

  写在后面:

  截止3月16日,全球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6万,其中国内为8.1万,国外为8.6万,国外确诊病例首次超过国内,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已成事实。在这一态势下,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国际贸易大国,完全切断与美国、欧洲等国家的人员往来并不现实。在这种情况,如何实现有效防控与社会正常运转之间的平衡,在疫情防控中寻求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之道,考验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决策者的政治与管理智慧。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