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药师的这些话一定要听

文章来源:健康时报 2018-07-11 15:21

【字号 打印分享收藏
 作者简介:刘志军,北京医院主任药师,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学博士,从事专职临床药师工作十余年。

  一药多名惹祸端

  案例:一位患者因为患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每天需要服用近10种药物,来咨询我怎么服用。我在其中发现了多贝斯(羟苯磺酸钙胶囊)和朗仕(羟苯磺酸钙分散片)。一问才知道,患者在北京医院的糖尿病门诊就诊时,主治医生开了“多贝斯”,又到一街之隔的北京同仁医院的眼科门诊就诊,大夫在开处方时开了“郎仕”。患者没有发现这两种药是同一个成分,严格按医嘱每天服用12片(粒),持续了10多天。

  药师有话说:“多贝斯”和“朗仕”的主要成分都是羟苯磺酸钙,只是两个药品的剂型不同,幸运的是,羟苯磺酸钙真的很安全,即使像吃“馒头+花卷”这样重复了一倍的药量,也只是觉得“很撑”,并没有其他严重后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是一些风险大的药品(如作用于血糖、血压、心率等药物,有肝肾毒性的药物),剂量稍微增加就有可能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如泰诺林、百服咛和必理通的成分都是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有些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发热,给孩子吃了泰诺林滴剂后,觉得退烧效果不好,再给点百服咛吧,一旦超过安全剂量范围(儿童一般是每次10~15mg/kg,每天不超过4次。每天的安全总量不超过40~60mg/kg),就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

  这个患者朋友服用羟苯磺酸钙是必要的:眼科医生了解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因此开出的羟苯磺酸钙(胶囊)主要是用于眼底微血管病变的防治,而内分泌科医生因为患者是多年的糖尿病,也担心糖尿病的眼底病变而处方了羟苯磺酸钙(分散片)。理论上两个科室的医生都是十分负责任的治疗行为,但却造成了患者重复用药。

  小贴士:1.目前全国的绝大多数三甲医院都设置了“用药咨询窗口(室)”,为了保障用药安全,建议患者朋友在取药后,到“用药咨询窗口(室)”详细咨询用药注意事项、有无相互作用等用药安全问题,避免一药多吃,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2.不要按照商品名用药,特别是日常经常需要的感冒药,避免重复用药造成过量或中毒等情况发生。

  
\

  服药要挑时间

  案例:一位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遵医嘱正在规律地服用阿托伐他汀,来到我的诊室咨询:“为什么他汀一定要晚上吃?这难道还有什么规律吗?”

  药师有话说:从药理学的角度来说,有很多药物都有一个最适宜的服药时间。适宜时间服用,可以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增强药物疗效,避免影响正常的生活。

  降压药 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人类昼夜24小时的血压生理性波动会发现,夜间血压最低,清晨起床活动后血压迅速升高。大多数人24小时的这种血压变化,表现为“双峰一谷”现象,即上午6~10时之间有一个血压的峰值,14~15时有一个血压谷值,然后下午16~18时又形成一个血压峰值,以后缓慢下降直至凌晨2~3时的全天血压最低谷值。被称为“勺型血压”。

  对于“勺型高血压”患者,应用每日服1次的长效降压药,以早晨6:30~7:00为最佳服用时间,用药后的30分钟~1小时开始起效,正好可以打压晨起的血压峰值。避免在睡前或夜间服用抗高血压药,如果这时候服用,更容易造成凌晨2~3时的血压过低,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甚至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往往在这个时间段猝死的原因。

  当然,少数患者可能还会在夜间再次出现一个较高的血压,这也就需要患者在睡前再服用一次降压药。因此,降压药的最佳服用时间也要因人而异。

  他汀类药物 研究发现,肝脏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合成胆固醇的能力是最强的,因此有专家建议,应该在晚间或睡前服用他汀类药物,以增强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能力。这对于早期上市的他汀类药物,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尤其是氟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来说,是必须的,因为这些药物在体内代谢很快,一般在体内停留的时间很短,如果早上(如7点)服用,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晚上12点),这些他汀的绝大多数已经被代谢了,而剩余的他汀能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量(从100%降至低于5%)微乎其微。因此,在这些药物的说明书中都会有明确建议“晚间或睡前服用”。

  利尿药 包括氢氯噻嗪、呋塞米和螺内酯。利尿药服用后能够促进尿液的形成和排泄,患者在服药后会出现反复去厕所的现象。因此,为了避免夜间服用后导致夜尿过多,频繁起夜而影响睡眠的情况,临床上一般都会建议利尿药在上午服用,最晚也应该在下午服用,减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小贴士:1.为了增强疗效,减少药物毒副作用,老百姓应该牢记医生或药师对服药时间的叮嘱。

  2.强烈建议大家在睡前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和阿司匹林等药物一起服用。

  3.许多降压药属于利尿药(氢氯噻嗪、吲达帕胺、阿米洛利等),或者含有利尿药的复方降压药(如海捷亚、安博诺等),为了减少这些药物可能导致的频繁起夜而影响睡眠,建议尽量上午或下午服用。

  
\

  不良反应≠副作用

  案例:不少较真的患者来到咨询门诊时,总会问我:“我经常被你们大夫搞糊涂了,有的说吃了这个药会有什么什么的副作用,有的大夫会说产生什么什么的不良反应,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是一回事吗?

  药师有话说:副作用只是不良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不能完全等同。

  不良反应是指服用某个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异常反应,如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了胃痛或者哮喘;服用卡托普利、福辛普利后出现了干咳;吃了扑尔敏(马来酸氯苯那敏)后出现瞌睡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用药后的异常反应(即不良反应)可以简单分为两种形式。

  可以预测的不良反应是由该药物的广泛药理作用所导致的,因此,理论上可以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来预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这类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是严重性和死亡率很低。

  副作用就属于这一类。如果一个药物有多种治疗作用:如既有抗炎症的作用,又有降低体温的作用,又有镇痛的作用,那么,当我们选择这个药物来治疗牙疼时,其他的抗炎作用和降低体温的作用就成了对牙疼患者没有价值的副作用。

  抗过敏药物 “扑尔敏(马来酸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这些药物有抗组胺作用和催眠作用,可以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干咳、过敏性鼻炎等。当作为抗过敏药时,这些药物的催眠作用就成为了“副作用”;当我们用苯海拉明作为催眠药时,其抗组胺作用就成为了副作用,会导致口干和大便干燥等。

  小贴士:1.简单地说,副作用就是老百姓所说的不良反应,而不良事件需要经过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是不良反应。

  2.很多不良反应来源于看似无关的不良事件,如著名的“海豹儿事件”就来源于孕妇在怀孕早期服用“反应停”,几个月后生出“海豹儿”的看似无关的不良事件。
Copyright © 1999-2016 HealthTimes All Right Reserved
温馨提示:如果您有任何健康问题均可到网上咨询,向全国专家提问!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_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_请速与我们联系